“为N所V”被动式再分析
本文关键词:“为N所V”被动式再分析
【摘要】:如何分析"为N所V"式被动式,在以往研究中是一个讨论得非常多、观点差异也相当大的问题。本文在讨论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种新的分析,认为其中"为"是帮助构成被动句的系词,"所"是引介施事的后置词,整个结构是世界语言中常见的由源于系词的助动词构成的"迂回被动式"。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为N所V 被动式 系词 后置词
【基金】: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为N所V”句式是汉语史上一种重要的被动式。如何分析这种被动式中“为”和“所”的性质,以往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在讨论以往观点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种新的分析。一以往的研究1.1“为N所V”被动式的历史发展据洪诚(1958/2000)、王克仲(1982),“为N所V”被动式产生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宝珠;;古汉语被动式研究综述——兼谈《宋书》(81~90卷)被动式[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2 [k良明;;谈高诱“注”解说受事主语句的表达功能、解释能力和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及古代汉语被动式的形成——兼质疑“(N)为(N)V”式指称说[J];汉语史学报;2009年00期
3 董莲池;甲骨文中的于字被动式探索[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Z1期
4 宋亚云;;从《左传》杜预注、孔颖达疏看汉语被动式的发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谢建华;;也谈英汉被动式的异同[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孙英杰;;被动式与动词的及物性[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7 吴宝安;邓葵;;涟源方言的“拿”字及其相关句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王仕平;唐韵;;《西厢记诸宫调》与杂剧《西厢记》中的被动式比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9 徐江胜;;论被动式中的“所”字[J];语言研究;2010年03期
10 张延俊;《水经注》被动式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志云;;《管子》被动句式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浙大;东汉魏晋疑伪佛经的语言学鉴别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凤霞;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程丽丽;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北京话被动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丁勇;元代汉语句法专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爱红;《盐铁论》虚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周琴;泗洪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魏兆惠;两汉语法专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胡显耀;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规范的语料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梅;阿美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玲;《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动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英;《西游记》汉语被动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刘媛媛;“三言”被动式的考察与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郑媛;汉语被动式的界定及其语法化[D];山东大学;2005年
5 刘云;北京话使役兼表被动现象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黎楠;《论衡》动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李佳妮;“二程语录”被动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成建;“二拍”被动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森森;《型世言》被动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恒;开封话的“给”与“给”字句[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54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54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