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词义分析形式化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7-10-18 16:33

  本文关键词:词义分析形式化的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词义分析 形式化 扩展性词语


【摘要】:文章从分析词义在意识中呈现、表述的形态和词的释义方式,得出词义最终只能用扩展性词语表示的结论。汉语解释表名物的词、表动作行为的词、表性状的词的扩展性词语语言结构和内容不同,有形式的特征,可以从中归纳出一些规律,来探讨词义分析的形式化。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词义分析 形式化 扩展性词语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笔者在分析词典释义方式的基础上,提出表名物的词、表动作行为的词、表性状的词的“词义成分—模式”分析(符淮青2004:305—389)。词义分析的多种应用,证明这是有根据的理论概括。近读涉及这方面的论述有感,想对这种分析的性质和词义分析形式化特征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一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先华;;唐诗词语隐含义个案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杨运庚;;牛蹄赣语方言中ABB式状貌词的特点初探[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邱庆山;;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4 张秀松;;从生成词库论看汉语词的逻辑多义性[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5 杜焕君;;留学生学习汉语名词的偏误分析及其原因探析[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孟彩霞;马燕;;汉维语用品类名物词对释式释义方式的比较及归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7 杨彬;;外向型学习词典释义模式浅析——《现汉》和《学汉》“目”部字释义对比[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8 颜红菊;;复合词语义成分的符号实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李红印;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对语素、词的结合能力的说明[J];辞书研究;1999年05期

10 杨子菁;评三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及对提高释义水平的思考[J];辞书研究;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罗思明;;词典使用技能教学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蒋雪;;现代汉语连动式复合词释义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郑丽;;《新华字典》新旧版本“扌”部动词释义对比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原新梅;;《现代汉语词典》3—5版对字母词语的语义类别和释义变化[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晓东;;“交费”与“缴费”[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裴雨来;吴云芳;;对几种义项区分方法的讨论:以动词擦为例[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氏贞英;汉语非文学文本越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郭晓妮;古汉语物氃位移概念场词_Y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姜兴鲁;竺法护译经感觉动词语义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冀芳;济宁方言义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宋琳;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魏晋新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美;《现代汉语词典》属性词收词与释义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林静;词语的理据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马福梅;“黄”与语素“黄”参构的词语:语义分析和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林承亮;汉语颜色词“白”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蒋雪;现代汉语连动式复合词研究[D];鲁东大学;2011年

7 禚晓;《现汉》词汇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发展[D];鲁东大学;2011年

8 常荣;汉语“建筑”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郭珊;“宅”族新词语研究—兼论新词模的形成和使用[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田文国;文化学视野下《西京杂记》名物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布达哥夫;拉林;冯嘉芳;;我们对结构主义的看法[J];当代语言学;1963年03期

2 张炼强;缺乏深度是当代修辞研究的主要症结——兼论修辞研究数量化、形式化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仲崇山;表动作行为的同义词的词义分析[J];汉字文化;2004年02期

4 牛世建;;表动作行为“吃”的同义词的词义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01期

5 仲崇山;表性状的同义词的词义分析[J];语文学刊;2004年07期

6 毛宏愿;话形式动词和形式化动词[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7 张成振;从编辑词义分析编辑的含义[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符准青;概念义分析的形式化[J];汉语学习;1995年06期

9 陈云龙,李伊;“彼观其意”之“彼”新解[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10 徐成志;义素分析与多义词释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树兰;;满语动词zhafambi的词义分析[A];满学研究(第三辑)[C];1996年

2 李子荣;;作为修辞学理论基石的“四个世界”[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3 尹世超;;“一……就……”格式的意义[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4 毛家菊;张琳;夏爱军;陆汝占;;情景中汉语指示代词短语解释的形式化[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刘根辉;李德华;尉迟治平;;形式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展望[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晓丽;;写作何以能教[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7 刘金虎;贺敬华;李莲;;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的语义类型[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世凯;;语义功能语法的结构主义阐释[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9 郑定欧;;汉语动词词汇语法[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10 王惠;苏新春;;XHK基于语法知识的汉语词义描述[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郁洪千;每周一词[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张青;基于汉字的汉语信息语法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李开 南京大学中文系;说“言”道“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李宗江;新虚词园地(五)[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清艳;现代汉语中“V个N/VP”结构与隐性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王丽彩;现代汉语方式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王凤兰;现代汉语目的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4 朱文文;现代汉语形容词状补语序选择机制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王洁;汉语中介语偏误的计算机处理方法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王迈;语言形式化原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张占山;语义角色视角下的谓词同义词辨析[D];厦门大学;2006年

8 苏俊波;丹江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田春来;《祖堂集》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卫华;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动宾语义搭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长华;《春秋繁露》副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传江;原型理论在词义分析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3 王云英;现代汉语问类动词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4 李亚;敦煌变文中的时间副词[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单梅青;《抱朴子内篇》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查学军;《方言》、《续方言新校补》、《方言别录》方言词分布及词义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胡晓娜;《抱朴子内篇》介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治坤;形式化辞格的语用认知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9 王丙山;《碧岩录》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卢大艳;论动作行为的方式范畴[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56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56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0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