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留学生对多义副词“就”的习得顺序及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22:40

  本文关键词:留学生对多义副词“就”的习得顺序及教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就” 语法化 习得顺序 教学建议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是应用语言学里一个比较年轻的分支学科,习得顺序研究更是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从习得顺序的角度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留学生对多义副词“就”的习得顺序便是其中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副词“就”在现代汉语中的多义性决定了留学生在对其不同意义的习得过程中存在着先后顺序,这个顺序是怎样的,如何找到这个顺序,目前还暂未见到翔实的研究。 本文以现代汉语多义副词“就”的语法化顺序为依据,构拟一个关于留学生在学习副词“就”时的假想习得顺序,然后用通过语料分析、问卷测试等研究方法来考察留学生习得副词“就”的实际顺序,用这一实际顺序来验证之前的假设顺序。结果发现:语法化程度较低的“时间”义和“关联”义在留学生的习得顺序中也靠前,而语法化程度较高的“范围”义和“语气”义习得起来也较为困难,习得顺序靠后。这说明从语法化的历程来推测留学生的实际习得顺序是可行的、有据的。我们认为这样的研究思路可以为二语习得领域其它语言项目的习得顺序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最后,根据以上结论和对留学生习得过程中的偏误分析,针对教材,我们给出了在编写教材时可以适当考虑留学生的习得顺序等建议;针对副词“就”的课堂教学,我们提倡采用比较法、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希望能对今后的汉语教学和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就” 语法化 习得顺序 教学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第一章 绪论7-12
  • 一、问题的提出7
  • 二、选题的价值7
  • 三、研究方法7-8
  • 四、相关研究综述8-12
  • (一) 副词“就”的本体研究8-10
  • (二) 副词“就”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10-12
  • 第二章 “就”的义项设置、语法化及预期习得顺序12-22
  • 一、对“就”的义项设置12-17
  • 二、“就”的语法化顺序17-20
  • 三、副词“就”的预设习得顺序20-22
  • 第三章 留学生副词“就”的学习情况测试与统计22-32
  • 一、中介语语料22-25
  • 二、测试问卷25-32
  • (一) 测试对象25
  • (二) 调查的实施25
  • (三) 考察目的25-26
  • (四) 问卷设计26
  • (五) 问卷结果统计26-31
  • (六) 研究结果与预期假设比较31-32
  • 第四章 留学生副词“就”习得的偏误分析32-38
  • 一、北京语言大学中介语语料中的偏误32-34
  • 二、测试问卷中的偏误项目具体分析34-38
  • (一) “时间”义项的偏误34-35
  • (二) “数量”义项的偏误35
  • (三) “范围”义项的偏误35-36
  • (四) “语气”义项的偏误36
  • (五) “关联”义项的偏误36-38
  • 第五章 对多功能副词“就”在教学中的建议38-43
  • 第六章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6
  • 附录一 问卷测试46-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守晋;“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高霞;英语国家学生副词“就”的偏误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傅满义;副词“就”与“才”的习得及相关问题[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陆丙甫;副词“就”的义项分合问题[J];汉语学习;1984年01期

5 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层级划分与项目排序问题[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6 王群力;略说汉语主观量——以副词“才”、“就”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卫斓,朱俐;试谈“才、就、V到”的语用条件及教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8 史锡尧;;副词“才”与“都”、“就”语义的对立和配合[J];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01期

9 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4期

10 张旭;估价副词“就”和“才”的语用过程分析[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本文编号:1057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57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5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