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基于BR模型的汉语成语内部转喻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4 17:05

  本文关键词:基于BR模型的汉语成语内部转喻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语言学 BR理论模型 转喻性成语 转喻机制


【摘要】:成语的语义是否是具有理据性或可分解性一直都是学者们所争论的焦点。前人的研究大多从传统语法上进行描述,也或从形式语言学的角度来对汉语成语进行形式上的类比阐释,大多都持有成语意义不可分解的观点。而当今认知语言学认为成语的意义是可分解的,具有理据性,并且这种理据性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并借助转喻,隐喻等思维方式来理解。但目前的研究对于成语中所包含转喻机制的专门著述并不多见。前人的研究不仅对转喻的关注度不够,而且在研究成语时仅将转喻作为一种认知思维方式一笔带过而未曾探讨其在成语中的运行机制,这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本文意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成语,尤其是汉语四字成语所隐含的转喻机制进行认知上的阐释。为了清楚地展示汉语成语中的转喻思维运作过程,本文尝试整合Langercker的认知参照点理论和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以此提出了BR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所收集的语料进行分析,总结转喻性成语的转喻机制。此外,本文还探讨了转喻性成语的语义特征。 本文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选题理据,考察范围,研究目的,分析方法,语料的收集和机构布局。 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定义转喻性成语;其次回顾国内学者从汉语成语形式和源流的考究所进行的研究,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习语从句法学,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角度所作的研究,并指出其研究的不足指出。 第三章“理论框架”,针对前人研究之不足而提出研究转喻性成语的新方案。本文通过认知参照点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BR模型。 第四章“语料分析和讨论”,本文以权威字典《中国成语大辞典》作为语料,总共收集到774条。首先详细描述语料并将其大致归其为三类:(1)单并列转喻性成语(65.50%),如金戈铁马;(2)双并列转喻性成语(8.14%),如瓜田李下;(3)非并列转喻性成语(26.36%),如刻舟求剑。然后运用BR模型详细分析这三类转喻性成语,得出各类转喻性成语所蕴含的转喻机制。 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并指出本文研究的欠缺和不足之处,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建议。 本研究的贡献有: 第一,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BR模型来清晰呈现成语中的转喻运作过程。 第二,,第二,首次用封闭语料进行逐条统计,分类并得出转喻性成语所蕴含的转喻认知机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BR理论模型 转喻性成语 转喻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Acknowledgements8-11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16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1-13
  • 1.2 Research Objectives13-14
  • 1.3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14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14-16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6-27
  • 2.1 Introduction16
  • 2.2 Metonymic Chinese Four-Character Idioms Delimited16-18
  • 2.3 Previous Studies of Idioms18-26
  • 2.3.1 Formal and Original Studies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Idioms18-19
  • 2.3.2 Syntax Studies of Idioms19-20
  • 2.3.3 Psycholinguistic Studies of Idioms20-23
  • 2.3.4 Cognitive Studies of Idioms23-26
  • 2.4 Summary26-27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7-47
  • 3.1 Introduction27
  • 3.2 Theoretical Basis27-40
  • 3.2.1 The Conception Metonymy27-31
  • 3.2.2 The Conception Blending Theory31-35
  • 3.2.3 The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Theory35-38
  • 3.2.4 Summary38-40
  • 3.3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The BR Model40-43
  • 3.4 Case Study——Taking “金戈铁马” for Example43-46
  • 3.5 Summary46-47
  •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47-76
  • 4.1 Introduction47
  • 4.2 Data Description47-49
  • 4.3 Dat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he BR Model49-62
  • 4.3.1 One-parallel-reference-point Metonymic Idioms49-52
  • 4.3.2 Two-parallel-reference-point Metonymic Idioms52-55
  • 4.3.3 Nonparallel-reference-point Metonymic Idioms55-62
  • 4.4 Properties of Metonymic Idioms62-74
  • 4.4.1 Unidirectionality of Metonymic Idioms62-67
  • 4.4.2 Implicitness of Metonymic Idioms67-71
  • 4.4.3 Dynamicity of Metonymic Idioms71-74
  • 4.5 Summary74-76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76-79
  • 5.1 Main Findings76-77
  • 5.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77-78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78-79
  • Reference79-84
  • Appendix84-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辉;杨波;;认知组构语义学与比喻语言字面义及非字面义的区别[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熊建萍;闫国利;;首词和尾词频率对高熟悉度成语识别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1期

3 余莉莉;闫国利;;成语具体性效应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年04期

4 陈秀兰;“成语”探源[J];古汉语研究;2003年01期

5 钟毅平;雷潇;屈卫国;;熟悉性对中文成语理解的影响: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6 蒋澄生;梁锦祥;廖定中;;成语中的语法化与词汇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徐盛桓;;相邻和相似——汉语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二[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徐景亮;;转喻推理与转喻性习语加工模式的构建[J];外语研究;2007年01期

10 朱风云;张辉;;熟语语义的加工模式与其影响因素[J];外语研究;2007年04期



本文编号:1089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89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c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