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能力及其提升问题
本文关键词:语言能力及其提升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语言能力 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提升 语言障碍 国家语言能力
【摘要】:语言能力研究和提升是当前国际科学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如何界定语言能力学界存在很大争议。文章首先对几种影响较大的语言能力理论进行综述分析,提出科学的语言能力理论应当具备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勾画了"机能——素质——技能"三层语言能力模型,指出语言能力研究和提升中学界应当关注的要点和注意的问题。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江苏省语言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语言能力 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提升 语言障碍 国家语言能力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YY007)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ZD12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JA740106) 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的资助
【分类号】:H08
【正文快照】: 1引言虽然语言的某些萌芽状态可能存在于其他物种,但语言能力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人类独有的。人类的进化为我们的大脑配备了特别适合语言的神经结构基础,这也使得语言能力成为人类最突出、最独特的一项能力,也是最能体现人类优势的一项能力(Hagoort 2012;Pinker 2005)。也正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韩宝成;Lyle F.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1期
2 戴曼纯;外语能力的界定及其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6期
3 戴曼纯;语言学研究中“语言能力”的界定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02期
4 斯特梅尔;乔姆斯基;沈兴安;方环海;;乔姆斯基在线访谈:语用学的性质和相关问题[J];语言科学;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裴裴;;以语言交际理论改革大学英语测试——兼谈BEC考试中的交际测试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3期
2 周冠琼;;基于认知理论的英语听说教学改革及听说能力提高策略[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张松柏;;语际负迁移及语用失误[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徐欣;;交际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J];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李旭明;张晓丽;;交互式阅读模式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才智;2009年29期
6 刘妍平;黄学军;;全国高考英语写作真实性分析及其反拨效应[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陈雪;宁中年;;外语能力与翻译能力[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黄明毅;;大学生英语学习实践性原则刍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年02期
9 梁丹;;英语阅读中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及其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黎富玉,张光宇;开展师生课堂互动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晓静;;俄语口译认证考试评议—以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真实性原则为视角[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刘文媛;;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三位一体”教学法的实证研究[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英;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行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沉香;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明洁;元认知和话语的链接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雪莹;初中语文学习能力测试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张廷香;基于语料库的3-6岁汉语儿童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严明;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于红;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赵贵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周文萱;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淳;英语教学、英语技能与职业岗位需求之关系探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敏;基于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国内口译资格证书考试对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胡晓玲;高三英语写作测试任务的真实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贾f ;CBI在学科教学中的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彬粉;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胡静;高中音乐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7 陈素萍;基于课程标准的中考英语阅读测试效度检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胜利;小学交际式英语测试框架[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9 史雅静;利用测试反拨效用提高独立学院英语教学质量的模式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10 麦茵;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与托业桥考试的效度对比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交际能力的培养[J];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张成栋;;对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陆志军;;交际法与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11期
4 姜丽萍;;关于构建“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框架的思考[J];汉语学习;2007年01期
5 赵浩;;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2期
6 刘金梅;;论合作学习构素与发展外语学习者交际能力[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夏锦萍;裘白莲;;从文化差异中找出文化冲突,提高英语交际能力[J];考试周刊;2008年37期
8 张正东;论外语课的对象——结构与功能浅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9 杨存友;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10 黄春雨;听力课培养言语能力初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Context and Communication[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王磊;;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汉语“第二课堂”的探索[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郭莉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玲玲;;普通话口语交际网校构建[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朱丽红;;PSC中“说话”项的题型分析和改进建议[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玲玲;;普通话口语交际网校构建设想[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7 何畏;;论孔子“因材施教”与“交际教学法”之关联[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8 彭静;;语境,牵制和影响语义的一个重要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杨盈;庄恩平;;跨文化交际能力——21世纪外语人才的必备素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任心慧;;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探讨[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张东;注重交际能力 促进汉语学习[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常敬宇;从全球“汉语热”谈对外汉语教学[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3 刘茜;汉语水平考试(HSK)有重大调整[N];光明日报;2006年
4 记者 董洪亮;《汉语900句》出版[N];人民日报;2006年
5 记者 赵凤华;我国推出“汉语托业”考试[N];科技日报;2006年
6 董洪亮;“汉语托福”明年大调整[N];人民日报;2006年
7 刘凤侠;交际法教学特征探析[N];吉林日报;2009年
8 赵凤华;汉语水平考试(HSK)做重大调整[N];科技日报;2006年
9 地委党校 麦丽开·图尔荪;双语教学的课堂教与学的互动性[N];喀什日报(汉);2009年
10 记者 陈杰;汉语口语水平测试项目通过鉴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敬玺;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丁银贞;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困难和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MISS HATHAIKARN MANGKORNPAIBOON(龙伟华);泰国“汉语能力标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于晓日;留学生汉语交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5 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邵菁;认知功能教学法:理论、设计和程序[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进军;赞扬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培养外语学习中的交际能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杜凤凤;论交际能力在应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郝美玲;交际策略在交际能力中的作用[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4 刘列斌;通过文化教语言之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徐海美;论意向性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5年
6 金恩京;关于提高韩国高中生汉语交际能力方法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潘敏;英汉言语行为中的拒绝策略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旋;汉语问候语及其教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于君星;语言能力、交际策略的使用及其校正[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德贤;英韩礼貌用语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04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04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