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需求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30 16:01
本文关键词:上海师范大学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需求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要在中国经商或者想要了解中国的文化。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他们都需要先克服语言关——即学习汉语。在这种情况下,“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为样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从目标需求(即学习汉语的动机、学习汉语所要达到的目标、学习汉语时的困难和主要交流对象)和学习需求(即对课程设置、现用教材、教学方法和分班情况的看法)两个方面对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需求进行调查,最后根据统计数据对现有的汉语教学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和第三章则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于上海师范大学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的目标需求以及汉语学习需求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是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对现有初级汉语阶段教学的内容、形式,课程的安排,班级的安排以及教师等方面提出切实有效的数据依据,使得初级汉语教学更有成效。 第五章是结语部分,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概括以及对不足之处的反思。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需求分析 目标需求 学习需求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7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相关研究现状9-12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9-11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对象12-13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的理论基础13-17
- 1.4.1 研究方法13
- 1.4.2 研究的理论基础13-17
- 1.4.2.1 需求理论13-14
- 1.4.2.2 需求分析理论14-15
- 1.4.2.3 外语需求分析模式15-17
- 第二章 上海师范大学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目标需求分析17-29
- 2.1 样本的基本情况17-20
- 2.2 拟研究的问题20-21
- 2.3 具体研究步骤21-27
- 2.3.1 调查问卷设计21-22
- 2.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22-23
-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23-27
- 2.3.3.1 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23-25
- 2.3.3.2 留学生学习汉语所要达到的目标25-26
- 2.3.3.3 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困难26-27
- 2.3.3.4 留学生的主要交流对象27
- 2.4 小结27-29
- 第三章 上海师范大学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学习需求分析29-35
- 3.1 拟研究的问题29
- 3.2 具体研究步骤29-34
- 3.2.1 调查问卷设计29-30
- 3.2.2 调查问卷的翻译、发放与回收30
-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30-34
- 3.2.3.1 留学生对于课程设置的看法30-31
- 3.2.3.2 留学生对于现用教材的看法31-33
- 3.2.3.3 留学生关于教学方法的看法33
- 3.2.3.4 留学生关于分班情况的看法33-34
- 3.4 小结34-35
- 第四章 需求分析与初级汉语教学35-40
- 4.1 需求分析与上海师范大学初级阶段汉语教学内容的安排35-38
- 4.1.1 需求分析与课堂教学35-37
- 4.1.2 需求分析与汉语教学活动37-38
- 4.2 需求分析与上海师范大学初级阶段汉语教学方法38
- 4.3 需求分析与汉语教师38-39
- 4.4 小结39-40
- 第五章 结语40-41
- 附录41-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马一丹;;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现状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2 汪顺玉;SPSS对应分析在外语学习需求分析中的运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8期
4 倪传斌;刘治;;外语需求的特性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2期
5 勾丽红;;商务汉语本科课程设置需求分析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J];语文学刊;2011年14期
6 张黎;;商务汉语教学需求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3期
7 倪传斌;;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学习需求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1期
8 吴思娜;刘芳芳;;不同认知风格留学生的汉语课堂学习需求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4期
9 刘芳芳;;来华长期进修留学生综合课教材需求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本文编号:11182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18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