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言接触的语外和语内因素
本文关键词:试论语言接触的语外和语内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语言接触 语外因素 语内因素 文化载体 思维工具
【摘要】:文章以新疆民汉语言接触为例,从语言接触理论出发,以历时的视角探讨了语外和语内因素是如何激发和促进语言之间相互接触的,目的是强调社会功能和语言思维对语言接触的制约作用。从语外因素和语内因素的结合来看,语言接触是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和思维工具发展的必然。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 语言接触 语外因素 语内因素 文化载体 思维工具
【分类号】:H2;H102
【正文快照】: 丹麦语言学家Jespersen指出:语言的本质是人类的活动,是一个人旨在把他的思想传达给另一个人的活动。?其观点认为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思维表达的工具。语言接触是指因为社会生活的需要,不同民族、不同社群之间的语言碰撞;亦指不同语言在双语使用者大脑中的相互影响。导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江民;;民族交往视域下的新疆民汉语言接触[J];新疆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向阳;试论普通话测试中心理因素的负效应及调控策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戴俊霞;“字”与外来概念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康曼;;字本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4 撒露莎;;从语言的共时性角度看语言的静态和动态存在形式的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5 黄高飞;;汉语语义句法“前管后”的生成机制——以《山海经》中描写句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张新华;符号结构与语法[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7 方麟;庄子言意观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陶沙,黄秀梅,李伟;儿童汉英双语语音意识:跨语言一致性、差异与迁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何守仁;李晓琳;;浅谈英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10 谢宏滨;;论法律语言的社会学属性[J];边缘法学论坛;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谢宏滨;;论法律语言的社会学属性[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秦少康;;网络交流用词分布特征浅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邹晓辉;;优化“语义信息处理”的新方法与实施例——从“一词泛读”到“释义字组”再到“一字精读”[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嘉;英语语调实验分析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黎金娥;英语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9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敏姿;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东巴;藏语量词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微微;基于语料库的汉英介词对比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尕藏卓玛;试论影视剧本的翻译[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张欢;现代汉语名词的复数表达形式及其标记问题[D];南昌大学;2010年
9 王亚静;汉语常用单音节形容词的发展变化[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梁艳;电视栏目名称的文化语言学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世明;;维吾尔语汉语借词新探[J];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01期
2 赵江民;;论新疆历史上民汉语言的接触[J];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3 安潘明;喀什地区塔吉克人双语现象研究[J];语言与翻译;2000年01期
4 华锦木;;维吾尔族谚语镜射出的维吾尔商业文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恩泉;;双语双方言问题论略[J];汉语学报;2004年02期
2 蒋颖;赵燕珍;常俊之;邱月;;论语言接触与语言和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杜楠;;文化接触与语言变异[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2期
4 李晓楠;;试论“他”的分化[J];华章;2010年28期
5 曹凤霞;;从当代新词语使用看语言变异[J];人民论坛;2010年29期
6 董丹;;浅析新疆汉维语言接触及其引发的演变[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程丽霞;语言接触、类推与形态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8期
8 李更春;;语篇连贯的多视角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9 周家瑜;李发荣;;简论勐简大寨佤族和周边傣族、汉族的语言接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10 刘宗艳;;英语影响下汉语词缀语法化的过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时仪;;略论语言接触与文白转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陈保亚;;全球化语言接触背景下的多语现象和多语制研究——建立语言遗产保护和多民族互协共存的科学依据[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3 陈原;;在文化背景接触下进行的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5 余京辉;;港式中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影响及培训策略[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朱庆之;;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佛教汉语研究的新视角[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7 王宇弘;;从形态学角度看现代汉语词法的欧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邹振环;;丝绸之路:文明对话之路上的《华夷译语》[A];“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孙德金;;语言与语言应用研究的新视野——“2005·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语言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5年
10 朱一凡;;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现代汉语外来词语法化研究——以“客”为个案探讨外来词中存在的语法化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禹言;一部大型语言国情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周振鹤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澳门番语杂字全本》简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袁志勇;“字母词”走进日常生活[N];科技日报;2007年
4 邸永君;毕苏语研究的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禹岩;民族所少数民族语言合作项目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黄行;语言翻译与语言多样性[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记者鲁小彬;近代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史应成研究重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赵丽霞;合理开发利用西部文化资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4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8 谭晓平;江永勉语与汉语的接触与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王晓梅;广西融水诶话声调形成的优选论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10 朱一凡;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1905-1936)[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大艳;汉俄语言接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2 马娜;语言接触与文化交融[D];兰州大学;2013年
3 郭云婷;语言接触视角下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对新疆汉语方言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4 付乔;五屯话的格和体态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5 魏伟;现代汉语外来类词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镜;昭觉县新城镇彝汉语言接触情况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贺菁;语言接触背景下方言词汇变异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8 夏莲;语言接触和语言迁移[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9 金丽娜;语言接触中的句法演变[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贺珍;社会语言学视角的俄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34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34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