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经翻译看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本文关键词:从佛经翻译看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摘要】:佛经翻译是贯穿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一条主线。从佛经翻译的杰出人物入手,探讨佛经翻译在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一、中国古代翻译简介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真正的翻译是从佛教传入我国以及随之开展的译经活动开始的。中国人最初认识和了解佛教,主要是通过西方僧人的翻译介绍。这些僧人主要来自天竺、大月氏(一说月支)、安息、康居等地以及我国西部地区。最初阶段的佛经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雷泉,程群;中国佛教译场的回顾与前瞻[J];法音;1998年03期
2 黄焰结;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思想[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盛文辉;王元建;;鸠摩罗什与玄奘的翻译——文学性与神学性[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颂;乾嘉文言小说作者阅读视野与作品故事来源(续)[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2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郑朝晖;;略论惠栋重构汉学的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陆晓华;论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训诂方法及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黄秉泽;论《儒林外史》的长篇艺术结构[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6 李丽英;;方苞“义法”说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王翠红;;略论唐前志怪小说创作与史传的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8 马蕾;;谴责小说出现原因初探——以《官场现形记》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9 汪红霞;;目睹“另类”王者的风采——读虹影作品《上海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曾礼红;;试比较《李娃传》和《霍小玉传》中的人物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小叶;;从康有为“两考”的不同反响看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卢佑诚;;方苞与颜李学派[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吴聪;;姚鼐考证鉴定之思想与形成[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松柏;;《宋江演义》是连接宋江等三十六人故事与《水浒传》必不可少的链条[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5 俞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假说[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6 高玉海;;《水浒传》续书面面观[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7 彭琼英;;唐代都市娱乐文化与都市文体的发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连山;;从“小说家言”到“神话之渊府”——中国现代神话学对《山海经》经典地位的塑造[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黄开发;;新民之道——梁启超的文学功用观及其对“五四”文学观念的影响[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10 夏晓虹;;“五四”白话文学的历史渊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建萍;蔡清及其易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艳东;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D];武汉大学;2010年
4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7 祁晓庆;敦煌归义军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李华;汉魏六朝宴饮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张国立;纪昀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杜翠叶;《新潮》月刊的社会改造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朋君;民俗视野中的迟子建小说创作[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佳;唐传奇对金庸小说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雪梅;论“三言”的“中和之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宁;叙事学视野下的《搜神记》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淼;论《西游补》对《西游记》的改造[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桂丹;官场文学的一道别致风景[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洋;;浅谈佛经翻译与西学翻译之差别[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10期
2 王海生;金娇;;佛经翻译对后世翻译活动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吴磊;;包惠南教授翻译研究综述[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4 饶梦华;;勒菲弗尔对中国佛经翻译的误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苏惠敏;;对翻译理论争议焦点的随想[J];才智;2009年34期
6 刘娜;;浅谈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7 郭晋勇;王永飞;;女性与翻译[J];教书育人;2011年15期
8 汤富华;;从功能语言学视角谈翻译对意识形态的塑造力——以汉唐佛经翻译为例[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9 傅惠生;;彦琮《辩正论》对我国译论的历史贡献[J];中国翻译;2011年01期
10 刘瑞强;;试从翻译效应学角度看中国文化的嬗变[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力是;;迎接中国翻译的春天[A];中国翻译人才职业发展——2009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指导单位介绍[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附录2:2009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报道[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中国翻译行业规范化之路初探[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友义;;社会需要专业型、复合型和实用型翻译人才——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上的讲话[A];中国翻译人才职业发展——2009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俊峰;潘智丹;;MTI教育:中国翻译学科发展的契机[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范立祥;;瞿秋白对中国翻译事业的贡献[A];瞿秋白研究论丛——纪念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65周年专集[C];2000年
8 任东升;刘艳春;张在钊;;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陆永昌;;翻译,,要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10 梁晓虹;;佛经翻译对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启迪[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冠仕;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发布[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倪蔚薇;锡城外教热衷中国文化[N];无锡日报;2008年
3 白洁 侯雪静;提高翻译水平,消除“文化赤字”[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4 本报记者 潘启雯 陈静;中国翻译60年:与文明同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驻京记者 邓的荣 孙佳华;当孔子再度周游列国……[N];解放日报;2006年
6 主讲人 王蒙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全国政协常委;汉字与中国文化(一)[N];中国社会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郭扶庚邋本报通讯员 潘聪平;汉语让我们触摸中国[N];光明日报;2007年
8 白洁邋侯雪静;翻译成中国文化输出瓶颈[N];文学报;2007年
9 记者 杨娟 付尧 实习生 顾玮懿;“洋苏州”引发汉语热[N];苏州日报;2006年
10 唐瑾;《中国翻译通史》演绎翻译三千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爱军;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2 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孔祥立;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滕梅;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5 潘卫民;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蒋童;从异化翻译的确立到存异伦理的解构:劳伦斯·韦努蒂翻译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向军;信任、缺省与偶在[D];复旦大学;2008年
9 封一函;结构与解构:从乔姆斯基到韦努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牧;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锋[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菊花;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看中国文化的输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成茜;中国文化内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差异[D];重庆大学;2007年
3 曾珠璇;翻译与中国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姜士绅;价值论视阈下解读中国古代佛经翻译[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喻湘波;论佛经汉译对汉语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YOO MIYEON(柳美娟);面向韩国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影像课设计[D];山东大学;2012年
7 林明玉;文化全球化下翻译的异化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志奇;译者的思维模式与翻译策略[D];中南大学;2006年
9 李志华;谈“文质之争”及其对中国翻译学建设的意义[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10 张春芳;中国翻译教学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48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48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