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现代汉语动趋式语义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7-11-07 12:00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动趋式语义研究述评


  更多相关文章: 动趋式 趋向 语义类型 语义框架


【摘要】:趋向动词或动趋式研究所涉及的议题颇多,从产生到发展,从性质到语义,从结构到句式,无不涉猎,但动趋式的语义问题应是核心议题。在诸多前贤学者的推动下,在认知理论方法的引导下,动趋式语义研究不断深入。然而,在"趋向"概念的内涵、动趋式的语义类型、判别标准、动趋式的语义框架及其扩展路径等方面,还有待商榷或重新认识。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基金】:鲁东大学校级项目“动趋组合的双向选择性研究”(项目编号:WY2012009)的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零、引言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的数量相对较少且封闭,并与动词一起组合成动趋式共同承担汉语位移情景事件的表达。有关趋向动词及动趋式的研究一直都是热点,而且其研究内容从产生到发展,从性质到语义,从结构到句式,无不涉猎。整体上看,动趋式研究呈现出研究对象不断深化,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韦华;王辉;;略论我国网络语言研究现状及趋向[J];新西部(理论版);2006年12期

2 詹先君;洪民;;国际语言测试的计分趋向考察[J];教育与考试;2011年01期

3 陈静;“孰与”的句法、语义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2期

4 李杰;X比Y还W"格式的语义类型及结构特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李艳;《儿女英雄传》中“一面……”的使用情况统计及语义类型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6 朱冠明;;情态动词“必须”的形成和发展[J];语言科学;2005年03期

7 洪水英;;《三国演义》中处置式语义透视[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吉庆波;李玉华;;状态补语带宾结构中V_1的省略条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9 刘亚科;;《幽明录》兼语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10 李景生;;店名变化与人们审美价值的趋向[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金虎;贺敬华;李莲;;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的语义类型[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郭曙纶;陆汝占;陈玉泉;高峰;;论动词的逻辑论元[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余丽娜;曾东京;;框架语义学在双语网络词典编纂中的应用——从FrameNet看语义和语法标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郭文燕;;区别词新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刘学惠;;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同义词辨析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周领顺;;框架元素施事、致事、受事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江荻;;藏语动词的及物性、自主性与施格语言类型[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小川;;动趋结构对现代汉语位移句句型生成的制约[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兆惠;周秦两汉连动式的发展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刘吉艳;汉语新词语词群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张明辉;认知类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朴元基;《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曾常红;汉语论辩体语篇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左双菊;位移动词“来/去”带宾能力的历时、共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鹿荣;现代汉语供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王凤兰;现代汉语目的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向春;动趋式“V+开去”的句法语义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何琳;现代汉语“V+开”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程莉维;汉语儿童趋向动词习得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娜斯佳;俄罗斯学生汉语趋向补语学习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周成;现代汉语单纯动趋式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北大学;2012年

6 尹湘志;方言格式“VO不C”[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红;含“看”的应答词语和句式及其语义类型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刘玛丽;汉语动趋式的方向表达[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9 蒋吉灵;现代汉语宾语语义类型分析及习得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10 刘天明;结果范畴的语义句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52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52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1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