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遮分韵时代考——兼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
本文关键词:麻遮分韵时代考——兼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
【摘要】:根据对以《礼部韵略》进行增修的两部韵书、以《礼部韵略》为基础加以编排的两部辞书和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礼部韵略》的版本——日本真福寺藏本的麻韵各小韵的排列次第的考察,可以看出:平声麻遮分韵始自《礼部韵略》(1037年)、上声马写、去声yC藉分韵始自毛晃增注、毛居正重增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1162-1223年)。又根据麻遮分韵的发生地点,我们认为近代音初期的"中原"可能是以"汴京(开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H113
【正文快照】: 车遮韵是《中原音韵》十九个韵部之一,,是《中原音韵》不同于《广韵》的重要区别性特征之一,也是中古音向近代音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原音韵》的车遮韵包括188个韵字,其中阴声韵字56个,来源于《广韵》麻韵三等的54个、来源于戈韵三等2个(“靴、瘸”2字);入声作舒声计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黎新第;20世纪《中原音韵》音系研究进程与方法回顾[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乔全生;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二)[J];方言;2003年03期
3 刘俊一;关于《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J];齐鲁学刊;1980年01期
4 郑林啸;音韵学中统计法的比较[J];语言研究;2004年03期
5 魏慧斌,李红;宋词阳声韵的数理统计分析[J];语言研究;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红;《切韵指掌图》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刘雪霞;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D];复旦大学;2006年
3 吴波;江淮官话语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董建交;明代官话语音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同军;敦煌变文的语音系统[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静;元明北方汉语入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帅;《元刊杂剧三十种》与《中原音韵》用韵之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孔永;《中州全韵》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王莹;张可久散曲用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沈向荣;网络语料库统计分析软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7 岳婕;明代浙江词人用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秦传库;元代绍兴路诗人用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荣芬;《〈古今韵会举要〉及相关韵书》序[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4期
2 李子君;;《礼部韵略》对宋人语言研究的功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3 李子君;;日本真福寺藏《礼部韵略》版本考[J];华夏文化论坛;2009年00期
4 李子君;;《礼部韵略》在宋代语言学史上的功用[J];辞书研究;2006年04期
5 李子君;;《礼部韵略》在宋代的流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01期
6 任少英;中国韵书传入韩国考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张渭毅;;再论《集韵》与《礼部韵略》之关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8 李子君;《礼部韵略》异读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忌浮;《蒙古字韵》单字校勘补正[J];民族语文;1994年02期
10 耿振生;我国古代重视语文规范化[J];语文建设;1996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范莹;《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异读字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2 林文;《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多音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谢建娘;王植《韵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婷婷;《增修校正押韵释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68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68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