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作学如何正确对待QQ语言
本文关键词:论写作学如何正确对待QQ语言
【摘要】:QQ语言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借助网络得到迅速发展,对传统的写作学语言形成巨大的冲击。当下,对QQ语言和写作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楚的认识和客观中肯的评价,变得尤为重要,它关系着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写作学的健康发展,关系着民族文化和汉语言文明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 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H15
【正文快照】: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即时聊天工具(IM工具)越来越成为人们特别是广大网民生产生活必不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以QQ为代表的IM工具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互联网应用的每一个角落,而QQ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在广大民众积极主动参与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极具网络交互特点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费育曼;;简析网络语言的审美追求[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申屠立平;;研究性网络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赵均;网络语言概说[J];现代传播;2005年02期
4 杨建民;网络语言审美透视[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3期
5 赖光明,蒋莉霞;网络写作教学指导刍议[J];语文学刊;2004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元春;;校园bbs语言概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廖莹莹;冯峥峥;;大学生网名的生成方式及心理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3 张云瑞;;论网络语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4 高青芝;;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5 韩莎;;解读火星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6 肖惠萍;;“程度副词+名词”的网络流行语言特点及发展趋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7 宋贝贝;路艳梅;;论网络语言及其规范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8 华学文;;网络语言规范化再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9 王亚非;;基于文本的CMC语言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10 余艳;;网络语言中汉字认知机制的价值[J];图书与情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伟;;语文词典中网络词语的收录[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秦少康;;网络交流用词分布特征浅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郑美莺;;网络语言刍议[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一集)[C];2003年
4 郭嘉伟;亢世勇;;新词语研究的现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向丽均;;浅析网络新闻标题词语运用的特色[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祁世明;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冯务中;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关系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4 崔櫇席;中韩网络聊天语言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俞敏华;形式的表象与深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安志伟;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琦秋;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娇;网络语言形成发展动因分析及其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梁爽;关于网络符号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文化现象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雁平;网络文化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正面影响及其实践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鹤瑞;2000-2009年我国网络语言研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肖惠萍;博客标题语言探析[D];南昌大学;2010年
6 李朝军;模因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陈凤斌;网络游戏的时代特征及其与高等教育的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敖丽芳;“美”的语义分析与文化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贺倩;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微博语言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10 高晶晶;模因视角下网络语言的造词机制和进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谢海龙;网络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2 裘伟廷;网络写作刍议[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黄翌;利用网络进行写作训练的几种方式[J];江西教育;2005年20期
4 徐胜龙;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1年02期
5 易羽川;也谈网络语言[J];网络科技时代;2004年10期
6 王未;网络语言的新修辞现象[J];修辞学习;2000年Z1期
7 赵均;网络语言概说[J];现代传播;2005年02期
8 杨建民;网络语言审美透视[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3期
9 曲彦斌!110031;计算机网络言语交流中的身势情态语符号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方;论写作活动的自由本质[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5期
2 刘庆元;;如何培养写作的“兴趣”[J];成才之路;2007年09期
3 曾道荣;;论“80后”写手写作的修辞策略[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陈祖君;;改革开放与写作思维空间的拓展[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5 蒋炯;;浅谈当下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6 张平;;浅谈当代大学生网络写作[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11期
7 冯仲平;语言本质与写作功能[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8 ;写作格言[J];阅读与写作;1995年05期
9 林一顺;现代公文要素及结构模式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陈启庆;关于“公文味’的思考[J];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良林;;语言中的不明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林木森;;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郭龙生;;语言潜、显理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4 夏中华;;语言潜显理论价值初探[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5 孟华;;语言的传道士[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6 刘家荣;;语言的社会符号性[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黄俊杰;;试论广义写作[A];贵州重庆河北海南四省市写作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韩红;;“语言国情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化语言学”之比较考察[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关定华;张家录;;语言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10 孔江平;;语言发声研究及相关领域[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慧;中国几十种语言濒危[N];北京科技报;2004年
2 周润健;是语言糟粕还是汉语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4年
3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 杨光;人类文明的目标与状态:语言文化的平等与多样化[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民族所 纳日碧力戈;人类学的语言定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黄行 赵明鸣;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在型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薛涌;汉语的开放[N];南方周末;2004年
7 本报记者 张景义;别让我们的母语再尴尬[N];人民法院报;2005年
8 顾礼俭;有赞同 有不赞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潘玉英;我省部署“十一五”期间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10 杨华 蒋可心;关于语言接受权的一点看法[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志坤;情感的英汉语言表达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谭志满;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赵钟淑;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姜君丽;中国外语教学方式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曹道巴特尔;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黄仲鸣;香港三及第文体的流变及其语言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9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丁石庆;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秀娟;修辞中的偏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薇薇;语言与跨文化交际[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朱庆伟;论人性完善的语言维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马晓梅;经济实力与外语教学市场的语种竞争[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5 彭丽君;民族语言意识与跨文化交际[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沛富;预制语言与语言教学[D];吉林大学;2004年
7 张娟娟;论中英文化差异对汉英语言形式及语词含义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8 谢旭慧;喜剧小品语言幽默艺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尚喜梅;论语言和语境的实现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秦海丹;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76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76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