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隐喻与转喻:诠释学视域下西汉“《春秋》学”的两种话语模式——以《春秋》之“楚庄王伐陈”为例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13 21:01

  本文关键词:隐喻与转喻:诠释学视域下西汉“《春秋》学”的两种话语模式——以《春秋》之“楚庄王伐陈”为例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春秋》学 话语模式 经学 诠释学


【摘要】:本文试图以"《春秋》三传"中"楚庄王伐陈"为例展开个案解读,以此探讨如下实践之可能:以经学诠释学的话语修辞策略为论题,建立一种诠释学与符号学相结合的分析模式。本文以利科诠释学思想和雅各布森符号学理论为考查的理论基座,结合海登·怀特的历史修辞学理论,对西汉"《春秋》学"的诠释话语模式加以结构性分析,对不同话语模式的修辞意蕴及其产生的历史效用进行讨论。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H15
【正文快照】: 一、风格与诠释:西汉“《春秋》学”的双重特征在中国经学史上,《春秋》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性质。周予同在《〈春秋〉与“〈春秋〉学”》一文中,将《春秋》与《周易》并称为“中国儒教经典里的两部怪书”[1:492]。假如说《周易》因其一开始就以某种原始宗教思想铭写的面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家和;史学和经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03期

2 汤一介;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学术界;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文;语言流变过程状态的时空观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钱雯;;论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本体论——以《虚构与想像》为对象[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陈希红;;情礼递变与魏晋士风转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方兵;;史蕴诗文之心——钱钟书《左传》研究发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韩红芹;;论《左传》战争篇章的细节描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6 李晓军;;孟子思想中的自我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7 汪杏岑;;《左传》“君子”评论之文学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8 王媛媛;;老庄“道言”观及其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焦宝乾;;法律意义世界的进入与困惑——谢晖著《法律的意义追问》读后[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10 宋丽琴;宋玉坤;;《左传》行人辞令中委婉语时代特征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同铸;;论“叙事性意境”及其建构[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兆春;;“雅言”的形成、特点及历史意义试析[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3 李晨阳;;中国与希腊古典哲学中的和谐理想(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4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5 李名方;;心理认同是检验修辞效果的惟一标准[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6 黄剑华;;从汉代画像看两汉时期的鬼神信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曾祥旭;;汉画“方相氏”是谁?[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蔡长林;;周拱辰《公羊墨史》初探[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10 单周尧;;《春秋左传读叙录》的评价问题[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春华;颜回资料辑考[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涛;《伤寒论》六经的诠释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磊;李元度的史学思想与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2 邵秀娟;符号塑造: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玲玲;《左传》“浮冰式”叙事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珊珊;论和合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5 林秀云;家具设计中的“空间语言”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贾荣敏;《春秋公羊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宝翠;《春秋左传正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贝利;董仲舒的经权伦理思想探微[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林红;春秋左传中“义”概念的使用及其分类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董霞;春秋时期晋国民族策略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汤一介;辩名析理:郭象注《庄子》的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2 汤一介;论《道德经》建立哲学体系的方法[J];哲学研究;198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宁宁;实践哲学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王宝利;;再论章句与章句之学[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08期

3 彭启福;;语言与诠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余富斌;;文本含义在典籍翻译中的作用[J];中州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5 王金凤;;诠释学视域中的隐喻[J];求索;2009年04期

6 张晓明;学术界对训诂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与争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7期

7 杨希希;;从工具性到本体性——语言重要性之初探[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郭琼;;也谈艾柯诠释学对翻译的启示[J];新学术;2007年05期

9 周春健;;朱熹与《尔雅》[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张文霞;;买卖交际会话中劝说策略话语模式的定量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庄丽莹;;面子体系与话语中的策略选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徐时仪;;略论西学新语与汉语文白转型[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4 景海峰;;训诂与诠释: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之路[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姜帆 郭奔胜;回族“小经”文字仍在使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2 宋莹 舒健;我国最早的拼音文字现身南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孟华 薛海燕;“汉文化的复兴”为什么绕不开汉字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4 宋莹 舒健;我国最早的拼音文字现身南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5 杨永林;面向新世纪的社会语言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朱珉迕;说中文和“拌洋荤”[N];解放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刘国挺 本报通讯员 袁树青;漯河对话:许慎与中华文化的时代w鸞N];河南日报;2010年

8 乔兆坤;运城盐池的十种古称谓探源(下)[N];运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曹海东;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娜;保罗·利科语义想象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方向东;孙诒让训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祝勇;革命语境下的语言暴力[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英;汉语课堂话语模式分析及其教学启示[D];暨南大学;2005年

2 曹钦明;汉语邀请行为的语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林济东;隐喻与存在—利科的诠释学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吴根平;经学背景下的《说文解字》[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娟;汉语对话中威胁言语行为的语用学分析[D];暨南大学;2007年

6 严静;“大话”话语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陈宋洪;翻译:在永恒诠释的途中[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朱磊;汉语“有”与英语“HAVE”比较的诠释学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冯桂芹;“拒绝”事件的修辞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付国伟;从印象管理角度研究公众人物道歉话语[D];山西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82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82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0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