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VP的有界性与连动式的事件结构

发布时间:2017-11-17 01:23

  本文关键词:VP的有界性与连动式的事件结构


  更多相关文章: 连动式 有界性 事件语义 认知机制


【摘要】:连动式具有相同的表层结构,却能表示三种不同的事件结构:毗邻、聚合和加合。本文考察了各种类型的连动式,揭示了有界性对连动式的结构作用,并从认知的角度阐释了有界性对事件结构的作用途径:有界的VP凸显了事件的个体性,在认知域中形成一个封闭的时间区域,导致连动式出现封闭语境,从而形成毗邻结构事件。本文最后部分探讨了"单字V+光杆N"对这种结构作用的干扰。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北京科技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逻辑语义学研究”(10&ZD073)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基于事件特征的连动式语义组合机制研究”(10YJC740058)的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1.引言连动式的表层结构相同,却能表示不同的事件结构。例如,“上车买票”表示两个可分离的事件;而“骑车锻炼身体”表示单一的不可分离事件。此类情况并非汉语独有,在一些东南亚语言以及藏缅语中,都存在类似情况(Enfield2002,2007;Klamer2010;Jarkey1991,2010;Thepkanjana2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2 杨国文;;“动词+结果补语”和“动词重叠式”的非时态性质[J];当代语言学;2011年03期

3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宣恒大;;论汉语的具象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王洁;;合肥话派生式“子”缀词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葛婷;;协同副词“一起”与“一齐”可替换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丁凌云;;双音节复合词语序排列中的认知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黄建清;;时间定位形式在汉英语篇中的组合[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蒋美丰;;充分把握原文 有效落实译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10 严芳;;浅谈对外汉语中离合词的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蒋雪;;现代汉语连动式复合词释义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杜衡;李林霞;;技术特征团和外延比较法——对修改超范围的判断方法小议[A];专利法研究(2009)[C];2010年

5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6 靳光瑾;郭曙纶;肖航;章云帆;;语料库加工中的规范问题——谈《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集规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7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郭中;易美珍;;篇章语序的认知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应学凤;;国内象似性研究动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黎;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J];北方论丛;1995年05期

2 于富堂;“N_1V(称、叫)N_2N_3”句式浅探[J];北方论丛;1995年05期

3 丁加勇;V_1着V_2结构的语义框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Hongyin Tao ,Sandra A.Thompson ,徐赳赳;话语和语法的关联:汉语会话中常用的小句结构[J];国外语言学;1995年04期

5 徐时仪;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6 刘丹青;;语法化理论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J];方言;2009年02期

7 姚振武;“以为”的形成及相关问题[J];古汉语研究;1997年03期

8 遇笑容,,曹广顺;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J];古汉语研究;1998年02期

9 陈安平;“问”的语法化过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饶勤;从句法结构看复合词中的一种新的构词方式——连动式构词[J];汉语学习;1993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瑞林;;连动式的认知阐释[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1期

2 魏兆惠;《左传》的趋向连动式及其与动趋式的关系[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萧璋;论连动式和兼语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6年00期

4 周国光;;现代汉语里几种特殊的连动句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5 邢欣;;简述连动式的结构特点及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6 魏兆惠;论两汉时期趋向连动式向动趋式的发展[J];语言研究;2005年01期

7 高增霞;“V_1着V_2”之间可以有“地”[J];汉语学习;2005年02期

8 徐枢;;《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评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肖科见;;连动式与语法化[J];南方论刊;2007年01期

10 岩田宪幸,沙野;关于“找”字句[J];汉语学习;198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雪;;现代汉语连动式复合词释义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尚新;;从英汉语对比角度谈体的中立化理论构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彦春;;认知词典学发轫——关于词典学认知方法的探索[A];中国辞书论集2001[C];2001年

8 达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评邹韶华先生的《语用频率效应研究》[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周启强;英汉构词法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魏兆惠;周秦两汉连动式的发展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张洪芹;动态词义识解论[D];河南大学;2007年

5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金钟赫;现代汉语语序的认知机制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建刚;复谓结构和汉语动态语义格的句法实现[D];暨南大学;2007年

10 陈亚萍;体裁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操礼新;英汉简单完成句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瑾瑜;图式理论下的误解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4 左燕;科学隐喻的认知机制[D];贵州大学;2008年

5 黄蓓;形容词衍生之强化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D];西南大学;2009年

6 杨略;交替传译的认知过程与认知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王忠;同位结构的认知机制及语义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巩玉环;英汉语言中爱情隐喻概念系统的对比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9 孟娜;汉语人体器官类俗语的隐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魏丽;偏义复词的功能与认知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94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94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1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