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言文化交流的家族相似新解
本文关键词:跨语言文化交流的家族相似新解
【摘要】: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说为我们提供了综观地、动态地看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在人类语言文化交往过程中,通过看到双方语言游戏、生活形式、文化范式等不同层面上的家族相似,我们才可能理解对方的语言文化。这就提示我们可以循着家族相似的思路,去看待事物矛盾形态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借助家族相似的范例作用,去"看到关联",寻求不同范式间共同维护关系人类社会利益的基本价值。
【作者单位】: 成都师范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国家话语言语策略的多维研究”(批准号11SA189) 成都师范学院2013年重点科研项目(批准号CS13SA0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维特根斯坦对当代思想界的最大贡献、最深远影响在于其研究方法,在于其给我们及后人所提示的思维方式的转换。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家族相似正是具有这样一种思想魅力的概念。所谓家族相似,是指某些事物之所以被我们用同一个概念来指称,缘于它们以类似于一个家族中各成员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朱刚;;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与时间”之关系的解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桂在泓;王平;;论当代中国政府能动性的发生与制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张小红;;语言背后的镜子——简析预设在语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层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肖薇;张岚;;《婚姻法》汉英文本语篇分析及文化义探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红婴;;论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3 邢富坤;宋柔;;自动词性标注中语法因素和词汇因素对英汉语的不同影响[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4 李娟;;“语言形式”内涵辨析——附论高名凯先生的语言形式思想[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5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6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7 孙波;;自然辩证法的黑格尔哲学渊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龙扬志;;一部诗剧与一个诗人的创作史[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涯倩;;试论共同体的宗教本质[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郑霞;“没有新的语言就没有新的世界”—巴赫曼小说中的语言批判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哲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李明;论英语习语中的语言世界图景[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任芝;请求言语行为的俄英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邓亚娟;学校教育中加强高中生责任感培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谭艳;认知语义学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静;医学院校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长城;试论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阔;阴国恩;王敬欣;;先前知识对初中学生学习家族相似性类别的影响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年01期
2 余璐;;认知隐喻理论的类典型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吴峥嵘;;同义词与再范畴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弗兰克.J.霍夫曼;;对佛教体验的再思考:皈依与神迹——佛教体验的“家族相似性”特征[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冯文敬;;韩礼德的纯理功能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1期
6 刘国辉;;构式语法的“构式”之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8期
7 王宇弘;;“家族相似”与范畴的本质——论“家族相似说”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中的哲学意义[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何晓宇;;英语语法教学的原型范畴观[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年11期
9 石卫东;华晓会;;认知日语「お」类常用动词的模糊语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姚鸿琨;;形容词语用组合问题探讨[J];武陵学刊;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文元;;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实践观的宗教性取向[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郭永兴;温鸿博;;材料的性质对归类策略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张庆熊;;语言、世界和交往行为——评哈贝马斯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的继承和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侯丽娟;;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理论及其外语教学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温红博;郭永兴;莫雷;;刺激材料的整体性知觉对类别建构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蔡曙山;;20世纪语言哲学和语言逻辑的发展[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7 张娟;莫雷;温红博;刘志雅;;刺激呈现方式对间接的类别学习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刘志雅;;三水平特征的类别结构的分类和推理学习[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黄超;;重视“邪教经济”问题[A];防范抵御邪教、构建和谐社会——2005年中国反邪教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晓辉;;语义双关修辞解读中的隐喻思维与认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焕加/文;贝聿铭巧思妙构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N];财经时报;2004年
2 黄世权;多维测绘现代性[N];社会科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连义;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视角下的语言学习[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小穹;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肖宇;聚类分析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5 陶丽;英语介词through多义的认知语义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魏韶华;“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D];复旦大学;2003年
7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8 朴恩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五色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陈丽;汉语转折范畴的历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游玉祥;新词语的特点分析及其认知解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懿;一般现在时的原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黄闽芳;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及其启示[D];华侨大学;2008年
3 张捷;约瑟夫·海勒《图画此景》中的不确定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郭永兴;材料的整体性知觉对类别建构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莹;类典型理论及其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曾容;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骄傲隐喻[D];西南大学;2007年
7 夏竟成;复合介词多义网络的认知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8 金竹君;英语学习中常见多义动词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杨新平;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理据[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董桂君;“P再Q”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16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16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