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译小说——“以中化西”的文化坚守
本文关键词:林译小说——“以中化西”的文化坚守
【摘要】:"林译小说"中"以中化西"的改写一直以来被后世诟病甚多,但其本质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坚守。在晚清特定社会需求以及译者本身文学素养的共同合力下,林纾在译介有关文学规范、宗教道德等文化文学核心内容时,选择了"以中化西"的翻译策略。此举虽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译本原有的文学艺术魅力,但却使得西方小说顺利地进入国人视野,达成了特定的翻译目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以中化西"的过程中,林纾有意无意地超越了僵守本国文化文学的立场,实现了文本形式及语言内容的"中西交融",这不仅促成了中国传统小说内部的文学演变与革新,而且也为当今时下如何真正做到"文化坚守"给予了有益的启示。
【作者单位】: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9;I046
【正文快照】: 1.引言2012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花落我国作家莫言,这一盛事自是举国欢腾。于是,有关莫言及其作品翻译家葛浩文的报道铺天盖地,其中有一则轶事颇让人寻味。据传20年前,葛浩文打算翻译莫言的《天堂蒜苔之歌》时,他觉得原文的结尾太过于悲观,不符合美国人的文学审美情趣,与莫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贵良;林译小说:文学汉语的现代冲突[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4期
2 张秀燕;;林译小说中被遗忘的口译者[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王瑜;;古法之卫道,抑或新派之革新——论林译小说文言运用的必然及潜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廖蓓辉;;从林译小说看赞助人对译介活动的操控[J];云梦学刊;2008年05期
5 胡全章;;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文学史意义[J];中文自学指导;2009年01期
6 罗天靓;;翻译适应选择论下的林译小说[J];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7 陆艳;;翻译规范理论关照下的林译小说[J];作家;2011年14期
8 杨丽华;王松林;;从翻译文化派角度看林译小说[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9 潘红;;林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的语言特点及文体得失[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潘红;;林译小说对中国叙事文体的影响——以《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的文本视角特点为例[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志光;;林译《黑奴吁天录》中的民族文化意识分析[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玲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林译的认同错位与文化调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殷国明;在翻译的大洋里探索 追寻和创造美[N];光明日报;2001年
3 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重塑艺术的智性[N];浙江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潘红;林译《迦茵小传》:意识形态规约下的修辞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杨;林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刘宏照;林纾小说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丽华;林纾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林元彪;文章学视野下的林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敬兰;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林纾翻译[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谢华杰;从解构主义视角看林译《黑奴吁天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林玩凤;重评林纾和林译小说的文化价值[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唐美莲;“林译小说”及其‘误译’的描述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杨文学;“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静雅;从文化传播全球化角度看林译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天靓;翻译适应选择论下的林译小说[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8 陆艳;规范与翻译:林纾翻译的描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鹭;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改写痕迹的文化透视[D];贵州大学;2007年
10 张玲;从顺应理论看林纾译作《块肉余生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79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79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