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分析的意蕴与价值论析
本文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的意蕴与价值论析
更多相关文章: 批评话语分析 “语言—社会”观 宏观社会向度 微观社会向度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分析方法,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发现和剖析话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将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全面揭示出来。批评话语分析者发现了社会,并通过解释话语认识社会;他们意识到话语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因此努力透视隐藏于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特征;他们找出了语篇与社会之间的话语秩序,通过不同的话语秩序全景反映社会;他们在解释社会的基础上通过话语分析建构、改变社会。批评话语分析独特的"语言—社会"观彰显了其价值。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西安石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以陕西农村为例”(11JD7100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20世纪70年代末,“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在英国兴起,它密切关注于语篇生成背景,通过结合语篇语言特点探究社会意识形态对其的影响,进而揭示语言与权力、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的复杂关系。批评话语分析的出现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将话语与社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项蕴华;语篇分析视角的再思考[J];外语学刊;2005年02期
2 苗兴伟;;语篇分析的进展与前沿[J];外语学刊;2006年01期
3 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4 纪玉华;陈燕;;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施光;;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07年04期
6 肖敏;;“给力”还是“伤不起”?——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潮语盛行现象[J];学术论坛;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钱广华;现代经验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冯新华;;基于语篇的外语教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吴红燕;徐燕;;新闻语篇与批评性话语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聂巧云;;及物系统下的新闻语篇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6 童琳玲;;电视谈话节目中的权势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7 陆丹丹;;性别话语建构下的女大学生就业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8 贺明华;;群体性事件深度报道话语分析——以瓮安6·28事件深度报道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周淑蓉;论庐隐小说的精神特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艾青;;贺岁片:在接受与批评之间——以大陆学界对贺岁片批评的话语变迁为一种观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吴彩霞;;语篇信息结构的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路俊卫;秦志希;;由新闻学关键词的演进看新时期新闻观念的嬗变[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徐桂权;;舆论空间的分化与重构——当前中国媒介、言论与利益表达的社会逻辑[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文钢;;剖析“诗心”歌唱美——浅谈吴思敬先生的诗歌评论[A];吴思敬诗学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增补部分)[C];2012年
6 罗晓俊;;公共政策话语的转向及其背后——以计划生育标语的转换为研究对象[A];第四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学谦;酒神狂歌与刑天之舞[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胡沈明;现代新闻评论宽容意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敏;对罗斯福和奥巴马就职演说的及物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玲玲;英语政治新闻中意识形态的批评语篇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晓娟;基于“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政府危机公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红;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新闻语篇分析中美新闻报道语篇比较[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尹成;中国新闻奖的价值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7 孟斌;考研培训班招生手册的批评话语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谢璐;高中英语课堂话语新特点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黎f;立法语篇权力关系研究:批评性视角[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詹雪;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和审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荔;;说文解字网络语符的“能指优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2 唐芳;;判定网络词语发展前景的标准[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徐涛,张迈曾;高等教育话语的新变迁——机构身份再构建的跨学科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黎昌友;;网络语言中的旧词新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5 施春宏;;语言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及策略[J];汉语学报;2009年02期
6 陈忠华,杨春苑,赵明炜;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J];外语学刊;2002年01期
7 辛斌;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8 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2000年04期
9 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1期
10 田海龙;《后现代社会中的话语:批评话语分析再思考》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社会变化研究》评介[J];现代外语;2006年04期
2 胡东平;易来宾;;话语分析:反思与建构[J];外语学刊;2009年01期
3 叶起昌;批评话语分析与批评实在论[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1期
4 施光;;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07年04期
5 于晓伟;;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阐述及其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1期
6 邹素;;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研究模式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7 姜晖;王泽霞;;话语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再认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胡倩;;会话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之比较[J];文学教育(中);2011年02期
9 刘立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回顾与前景展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刘成科;;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从解构走向建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晋军;会话中问句的批评性分析[D];厦门大学;2004年
2 李桔元;广告语篇中的意识形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侯涛;语言顺应与戏剧文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黄莹;对表征中国社会的话语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5 陈丽江;文化语境与政治话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秀芳;新闻发布会语言的批评话语分析[D];汕头大学;2010年
2 朱建涛;批评话语分析之认知进化法[D];东华大学;2013年
3 孟斌;考研培训班招生手册的批评话语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培;谷歌退出中国之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陈永斌;中日撞船事件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向荣;社评与博客对7·23高铁事故再现的批评话语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7 肖湘明;从批评语言学角度析中美媒体对撞机事件的报道[D];外交学院;2005年
8 陈新;评价理论对政治新闻的批评话语分析[D];山西大学;2006年
9 张东瑞;对政治官方道歉文件的批评话语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坊剑;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奥巴马和卡梅伦就职演说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83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83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