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熙与乔姆斯基语法思想比较——中国语言学流派问题管窥
本文关键词:黎锦熙与乔姆斯基语法思想比较——中国语言学流派问题管窥
更多相关文章: 乔姆斯基 黎锦熙 语法思想 语言哲学 语言学流派
【摘要】:黎锦熙与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思想在某些方面相近,但在对语言学的影响和是否导致学派形成等方面却反差很大。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与解释力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显示,"黎派语法"未能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哲学反思、在方法上重教学轻理论以及由于对教学的高度适应性而鲜有质疑者与后续研究。基于此例的比较显示,理论反思在学派形成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恰恰是我们的弱项。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西部与边疆地区)规划基金项目“关于中国特色语言学学派建设问题的研究”(10XJA740003)
【分类号】:H04
【正文快照】: 黎锦熙有两个十分超前于现代语言学的思想:1.文学/论理次序的概念;2.句法反观词类的思想。①前者先于乔姆斯基生成语法(TG)“深层/表层结构”理论30年,后者先于认知语言学“构式论”至少50年。尽管如此,关于黎氏理论的后续评论却鲜见,且主要侧重其汉语语法分析技术。这给我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钱冠连;;以学派意识看外语研究——学派问题上的心理障碍[J];中国外语;2007年01期
2 姚小平;笛卡尔,乔姆斯基,福柯──《普遍唯理语法》校后[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孙风华;也谈《马氏文通》的“字无定类”[J];古汉语研究;2002年01期
4 韩景泉!410075;乔姆斯基的形式主义语言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福义;;语言学科发展三互补[J];汉语学报;2005年02期
2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索绪尔哲学语言观述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5 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6 曹翔;汉语语法变换分析的探源研究[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7 雷红;意象图式和隐喻的非命题意义[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易敏;在对译与比较中观察汉语词义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亓华;日本留学生汉语语段表达中母语“た”的特殊迁移现象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10 朱秀元;索尔·贝娄小说的二项对立艺术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校华;;汉语象声词理据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孟柱亿;;韩汉孪生词对汉语学习的影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于善志;中国学生英语句式发展风格研究——从显性标注到可选标注[D];河南大学;2004年
5 尚新;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8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安权;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俞建梁;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语言共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东方;胡适的文体理论及其文学史意义[D];青岛大学;2003年
4 刘泉;鲁迅前期文学语言论析[D];青岛大学;2003年
5 阳海燕;论散文语言的优美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肖锋;论叙事作为修辞[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7 吴思聪;艺术语言辞里与辞面的不吻合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程芳;乔姆斯基普遍语法框架下被字句把字句句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刘梅珍;回头看与向前看[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丽颖;名词与量词关系考察[D];广西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齐沪扬;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J];汉语学习;2002年02期
2 梁金荣;《马氏文通》字类假借说浅议——兼论汉语词类划分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3 钱冠连;;西语哲在中国:一种可能的发展之路[J];外语学刊;2007年01期
4 卞觉非;理论性和应用性: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分野[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钱冠连;;以学派意识看外语研究——学派问题上的心理障碍[J];中国外语;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立昌;李申;;黎锦熙《中国近代语研究法》对近代汉语研究的贡献[J];武陵学刊;2011年04期
2 杨光荣;;现代分析哲学视野中的句本位语法——为纪念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佚名;;蒋介石两次推行汉字简化[J];晚报文萃;2011年17期
4 徐虹;;现代汉语被动句标式、被动标记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何凯宁;;现代汉语中“有+VP”句的产生和发展[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于锦恩;;注音字母颁布过程分析[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董琨;;黎锦熙先生的辞书学理论与实践[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魏志成;;汉语句型系统的解构与重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郭富强;;古代汉英语言中的意合形合研究及其意义[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实习生 乔燕冰 本报记者 纪秀君;黎锦熙 终身文字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王宁;中国新语文的奠基人[N];人民日报;2010年
3 汪幸福;蒋介石两次推行简体字[N];协商新报;2006年
4 王洁;声播■宇 功耀千秋[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张树伟;开启汉字的简化时代[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李立荣;汉字繁简之辩为哪般[N];文学报;2009年
7 王鹏;舒新城和第一版《辞海》[N];团结报;2009年
8 王鹏;舒新城和首版《辞海》[N];中华读书报;2009年
9 郭攀 夏凤梅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汉语标点符号小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婉梅;黎氏语法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2 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沛生;近代国语运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名彰;《新著国语文法》与《汉语语法学》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林莉;“广义形态”说在汉语语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D];新疆大学;2008年
4 徐淑颖;基于范畴化理论的中英文量词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田丽娜;“了”(le)的几个问题研究概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鲁艳霞;《盐铁论》代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林源;20世纪以来的汉字部首法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必善;20世纪90年代三部汉语语法通史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秋永善;韩汉量词对比[D];延边大学;2006年
10 杜少凡;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发凡[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91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91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