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英源外来词删音现象的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语英源外来词删音现象的音系研究 出处:《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词汇的借用一方面要尽可能与源词相似,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一系列制约条件使其像一个借入语词汇。因而,借用时借入者常常要权衡哪些信息一定要囊括在词汇项中,哪些信息则是可以抛掉的。本文考察汉语借词音系学中那些"可抛掉"的信息,即删音策略的使用。包括:什么时候删音,为什么要删音,删的是哪些音,所删的音是否有特定的优选层级,音系条件的不同是否会影响不同修补策略的使用,等等。删音同增音一样是汉语外来词借用过程中常用的修补策略,删音在汉语借词音系学的广泛使用,说明策略的使用根据语言的不同而不同,是一种个性特征。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汉语借词音系学研究”(编号:NKZXB110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36.5
【正文快照】: 一引言语言间的借用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借用的范围也很广,涵盖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词汇借用无疑是其中最为普遍、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这主要源于词汇是一个很开放的系统,词汇系统所受到的影响较之语音、形态、句法等语言的其他结构更易发生。借词(即外来词)研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天润;;汉语外来词范畴试探——从外来词语言文化二重性看汉语外来词的范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赖彦;;汉语借用英语外来词的特点及语用理据[J];汉语学习;2008年03期
3 于辉;;汉语中英语来源借词增音现象的音系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周荐;;论词汇单位及其长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洪君;;普通话节律与句法语用关联之再探[A];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凤;;英源借词在汉语中的语义发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王焱;杨鸿冕;;不同时期汉语外来词特点与社会心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3 朱维彬;;语音合成中的语言学计算模型:现状及展望[J];当代语言学;2009年02期
4 于辉;;汉语中英语来源借词增音现象的音系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王玉涛;;近十年来英语借词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研究综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S1期
6 康玲丽;;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析有关“雷”的网络词的翻译[J];考试周刊;2011年18期
7 周其焕;;外来术语仿译与活译的探讨[J];中国科技术语;2009年02期
8 朱俊伟;;网络词语“晒”的认知语言学解释[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吴恒;;关于汉日外来语的对比研究——以外来语的比例为中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10 石春让;薛春荣;;中学生作文不规范语言的类别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于辉;汉语借词音系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欣;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孟素;汉英成语对比及其跨文化对话之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崔四行;三音节结构中副词、形容词、名词作状语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黄梅;现代汉语嵌偶单音词的句法分析及其理论意义[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7 沈光浩;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钰;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作文中的韵律偏误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杰;《红楼梦》惯用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彭奇伟;《齐民要术》复音词的构词法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4 邢芙蓉;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探究[D];扬州大学;2008年
5 李红;准固定语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杨朝宝;汉英动物词汇对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继刚;《歧路灯》惯用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李晓红;面向语音合成的文本处理技术的改进[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沙林林;语言接触过程中词语模因现象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10 王思妮;现代汉语词汇三音化趋势的预测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洪君;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2 周荐;;四字组合论[J];汉语学报;2004年01期
3 郭鸿杰;二十年来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石锋;;北京话的元音格局[J];南开语言学刊;2002年00期
5 郭鸿杰;从形态学的角度论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对汉语构词法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徐通锵;;“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2期
7 刘茹斐;;现代英语新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方欣欣;语言接触与借词研究的新视角——《语言接触与以色列希伯来语词汇扩充研究》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9 李经纬 ,陈立平;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10 张吉生;;再论汉语外来语音节可接受性的优选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初敏;王韫佳;包明真;;普通话节律组织中的局部语法约束和长度约束[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彦洁;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树亭;;小议汉语外来词归类[J];科技信息;2009年22期
2 贺又宁;对“外来词”的再审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陈乾峰;;汉语借词音译的优选论分析——以增音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张锦文;关于汉语借词的分类问题[J];辞书研究;2003年03期
5 长山;;蒙古语中的满语借词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范祖奎;赵江民;;新疆汉话中维吾尔语借词的汉化现象[J];语言与翻译;2008年01期
7 廖冬梅;;新疆汉语方言中的维吾尔语借词所体现的语言文化交流[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孟洁;;从词的借用看文化心理与语言发展[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包萨仁;;借词暗藏的效用探析——以东乡语中的汉语借词为例[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吴婷婷;;略谈汉语外来词的借用[J];语文学刊;2007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虎;;汉语语调的音系结构与表征刍议[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2 吴顺俪;;汉语外来词的认知分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陈燕;;汉语外来词词典编纂问题初探——汉语英源外来词个案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艳;施春宏;;外来词语义的汉语化机制及相关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曹沂华;;浅论汉语外来词的类型、发展及规范[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盖兴之;杨木兰;;云南丽江堂郎语音系[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7 李乐毅;;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统一问题[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8 吕永进;郑承萍;;外国人名、地名翻译中的汉字应用问题[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韩淑红;吴远庆;;《现代汉语词典》一、五版的外来词语源对比考察[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乐毅;汉语外来词的“分化”现象举隅[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2 李乐毅;现代汉语外来词译名“精品”举例[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沈锡伦;汉语音节的特点[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4 沈锡伦;普通话语音组合关系的发展[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5 杨锡彭;汉语共同语标准音的选择[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6 国家汉办赴印尼汉语教师志愿者 王革英;应重视海外汉字教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7 杜永道;《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内容和用途[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8 马清华;义近:亲属关系词必须满足的意义条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郑娜;闽南方言:闽南文化之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晓勇 实习生 关茹;千年瑰宝焕新彩[N];西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欣;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长山;满蒙书面语词汇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李彦洁;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金星;听障儿童韵律词重音的声学特征及生成特征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雪霞;新加坡华语词汇五十年发展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云靖;北京话音节发音的时间结构[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邹新;《韵略新抄便览》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苏义拉;图瓦语中蒙古语借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俞U,
本文编号:13241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24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