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论汉语比喻辞格的审美基础和审美表现

发布时间:2017-12-26 17:42

  本文关键词:论汉语比喻辞格的审美基础和审美表现 出处:《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比喻辞格 要素 审美基础 审美表现


【摘要】:比喻是人类共通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喻辞格是人类的一种常用的辞格,广泛地使用于文学作品。美是人类一种不歇的追求,汉语比喻辞格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其审美性与民族心理、审美过程、语言本身不无关系。比喻辞格的审美无法脱离审美者、审美对象和审美环境;比喻辞格的审美表现必须放置于历史发展的广阔空间去观察,其审美与历史、多元的文化及语言的表现等要素息息相关。
[Abstract]:Metaphor is a common way of thinking of human beings. Figurative figures of speech are one of the common figures of speech of human beings,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literary works. Beauty is an endless pursuit of human beings, and Chinese figurative figures of speech have a strong aesthetic nature. Its aesthetic na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the aesthetic process and the language itself. The aesthetics of metaphor can not be divorced from the aesthetical, aesthetic objects and aesthetic environment. The aesthetic expression of figure of speech must be placed in the wide spac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o observe, and its aesthetic and historical, pluralistic culture and language performance are closely related.
【作者单位】: 四川文理学院;
【分类号】:H15
【正文快照】: 辞格是一种具有美学价值的语言范式,辞格的审美性是其十分重要的特性。比喻辞格是人类一种共通的常用辞格,比喻辞格的审美性自然不在言下,那么,汉语比喻辞格的审美基础和审美表现分别是什么,我们将在以下的文字从进行讨论:一、比喻辞格的定义及基本要素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胜梅;喻展:比喻的又一重要成分[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2 缪俊;;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比喻的句法形式[J];修辞学习;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增宏;;断代修辞学史的新开拓——读宗廷虎主编的《20世纪中国修辞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2 王晓娜;王易修辞学的科学性诉求[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年02期

3 陈炯;;修辞学的学科定位[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高胜林;常晓玲;;中国古代三大修辞著作——《鬼谷子》、《文心雕龙》、《文则》之比较[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5 郝瑾洁;;近十年的汉语理论修辞学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廖广莉;;语音修辞浅论[J];湘南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王华杰;;诗之境阔 词之言长——试论中国古诗词的修辞艺术[J];大家;2012年11期

8 何艳萍;;播音——修辞创新的平台[J];东南传播;2011年01期

9 袁影;;中西修辞批评:渊源与特征简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罗洁清;;浅谈抗震救灾朗诵诗语言之情感性[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希杰;;修辞研究,修辞学史,修辞学评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崔智英;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娜;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4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罗渊;中国修辞学研究转型论纲[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6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7 肖莉;语言学转向背景下的小说叙述语言变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友;转述话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田英华;语言学视角下的传记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李华;《左传》修辞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玲;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锦锦;《蝴蝶》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秦欢欢;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中国古代诗词的隐喻翻译[D];中北大学;2011年

4 连志荣;初中语文修辞教学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5 宋瑞婷;英语政治演讲中元话语的修辞功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方雷;《涵芬楼文谈》写作主体素养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7 黄静;修辞的两重性初探[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8 陈娅美;喻体特征的认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礼;论现代汉语的辞书语体[D];安徽大学;2001年

10 蒋道华;英汉隐喻操作认识分析[D];安徽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家煊;;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在复旦大学“望道论坛”报告述要[J];修辞学习;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东志;王立弟;;口译的质量与控制[J];中国翻译;2007年04期

2 蒙良杰;;公示写作理论及要素探析[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3 刘永华;;语文素养与其构成要素及测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10期

4 于根元;;语言的要素及其关系[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罗建军;黄燕;;汉语姓名的修辞要素[J];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01期

6 成世勋;;撰写双语教育论文的要素和要注意的问题[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尹相如,刘欣;关于议论要素的通信[J];写作;2004年19期

8 汪铁萍;日汉语比喻辞格的比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9 谢东;张超灿;吴力立;;高校双语教学三要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25期

10 刘庆伟;;论“言语社区”的内涵及其合理性[J];天中学刊;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许余龙;;“对比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再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锐;;“风景”释义[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克友;;论语体风格和修辞意图在翻译中的连贯性体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孟华;;“从选择轴弹向组合轴”的同义原则——谈语言的线性聚合关系[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5 叶军;;节奏说略[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张俊;;谐音双关的符号学阐释[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舆论”一词的最早记录[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武勤英;境界决定翻译市场成败[N];光明日报;2005年

3 记者 贺玉莲;大麦地岩画文字比甲骨文还古老[N];宁夏日报;2005年

4 刘晓莉;宁夏发现中国最古老图画文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雒自清;语义块类型、构成及变换的分析与处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声学研究所);2004年

2 唐秀玲;论话题及其在汉语语法分析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1997年

3 张春泉;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鑫鑫;电视媒介语境中新闻有声语言样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羽;汉英比喻造词比较[D];四川大学;2007年

3 Kornel Tomczyk;现代汉语中个人词语选择基础[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洁羽;矛盾型谜语的认知语用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5 张翎;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陈静;汉英隐喻的抽样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惠天罡;试论“会话语用场”[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8 范小田;幽默语的功能语言学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书林;电视直播的译者[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宋艳秋;“A又非A”矛盾表达式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338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38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3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