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 转喻认知 语用推理 指称锁定 言语行为 含义推导 出处:《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都关注语言理解中推理的作用,但它们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认知语言学认为言语交际中的推理与激活人们大脑中的概念结构有关,强调概念的激活和映现在语言理解和推理中的主导作用;而语用学则更关注语境和语用原则的作用。本文在讨论推理的语用和认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转喻认知在语用推理中的作用,探讨指称锁定、言语行为和含义推导的转喻认知机理。
[Abstract]:Both pragma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role of reasoning in language understanding, but their emphasis is different. Cognitive linguistics holds that reasoning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is related to the activation of conceptual structures in people's brains. It emphasizes the activation of concepts and the leading role in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reasoning. Pragmatics, on the other h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context and pragmatic principles.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pragmatic and cognitive studies of infer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metonymy cognition in pragmatic reasoning and probes into the lock of reference. Metonymy Cognitive Mechanism of speech Act and implication derivation.
【作者单位】: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8GK-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0引言认知语言学和当代语用学的一个主要研究目标是解释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意义的推导机理。认知和语用是言语交际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我们既不能忽略言语交际现象所隐藏的认知机制的作用,同样也不能忽视制约认知机制作用的总体语用原则。(Ruiz de MendozaOtal,2002:16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江晓红;何自然;;语用推理:逻辑的经验转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张辉,蔡辉;认知语言学与关联理论的互补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叶君;从乡土到农村:中国现当代文学题材的重要转换[J];河北学刊;2005年03期
2 叶君,王又平;他者的进入——论从乡土向农村的蜕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王振海;;公共职位供求矛盾与配置机制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赵学勇,李明;左翼文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论纲(上)[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薛月兵;“十七年”家庭书写探微[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侯智德;;语用策略认知关联研究[J];外语研究;2006年03期
7 钱乃荣;吴语中的“来”和“来”字结构[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8 张仁山;翡翠辨(之一)[J];珠宝科技;2003年03期
9 江晓红;;语用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中国外语;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徐英春;一种故事 两种说法[D];吉林大学;2005年
5 胡玉伟;“历史”的规约与文学的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丽军;想象农民[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田春来;《祖堂集》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侯立睿;古汉语黑系词疏解[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南;清代宫廷御膳礼制演变述论[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叶海燕;会话中话语意义的推断[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陈爽;近代汉语中指示代词“这/那”组合形式的历时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马书彦;间接言语行为的转喻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沈娉;话语标记语与元认知[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申立增;清代州县佐贰杂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桂芝;关联理论中的推理与语境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礼彬;基于产品设计领域的自然语言理解的语用研究和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晋小涵;英汉“脸”、“面”词语的认知阐释[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10 胡旭辉;关联理论:反思、批评及解决方案[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盛桓;语用推理[J];外语学刊;1991年06期
2 何自然;推理和关联──认知语用学原理撮要[J];外语教学;1997年04期
3 李勇忠;言语行为转喻与话语的深层连贯[J];外语教学;2004年03期
4 徐盛桓;含意与合情推理[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3期
5 徐莉娜;跨文化交际中的委婉语解读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9期
6 张辉,孙明智;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3期
7 徐盛桓;关联原则与优化思维——关联理论的阐释与献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8 蒋严;论语用推理的逻辑属性——形式语用学初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9 张辉,周平;转喻与语用推理图式[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语句解读研究——语用推理形式化的初步探索[J];现代外语;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王智音;;隐喻及转喻的关联阐释[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黄丽君;;拟人研究的认知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3 赵超;;合成空间理论视角下概念转喻的语用推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4 孙茂恒;;“大不了”的词汇化及其词典释义探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饶春;潘玉华;;“一旦”的语法化考察[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6 刘志阳;;以关联理论的视角看幽默话语的产生机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7 付晶;;网络语言的心理模型分析[J];大家;2011年17期
8 张天伟;;认知转喻的研究路径:理论与应用——兼评张辉、卢卫中著《认知转喻》[J];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9 李婷;;“如同”的语法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杜世洪;卡明斯;;连贯是一个语言哲学问题——四十年连贯研究的反思[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徐盛桓;;语用推理:从原则到模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李燕芳;;从关联理论看外交委婉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晋瑞;;关联理论视阈下的摹状词指称赋值研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刘根辉;李德华;尉迟治平;;形式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展望[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反问句的功能和语用分析[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蒋勇;;析从任选义迈向梯级义的转换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马识途;;跨文化语境耦合的相干态模式[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翠;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周莉;现代汉语“别说”的语义、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李剑影;现代汉语能性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杨子;言语交际的关联优选模式及其应用[D];复旦大学;2008年
6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7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焕香;汉英双重否定范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明媚;溯因认知对语用推理的作用[D];东华大学;2011年
2 赵超;概念转喻的语用推理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文霞;语用推理的形式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刘丽;溯因推理与语用推理[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任俊英;论语言交际与语用推理[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泓;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推理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邵克金;“X比N还N”的认知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李波阳;论新格赖斯会话蕴涵理论及其语用推理在会话分析中的作用[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裴飞娟;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娄捷;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词义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61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61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