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国家留学生语篇词汇衔接使用研究
本文选题:留学生 切入点:语篇 出处:《西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留学生作文中的词汇衔接的偏误情况,探讨偏误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些许教学建议。研究对象为英语国家中高级汉语水平学生,语料取自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1992-2005年英美两国留学生的41篇作文。在这些语料的基础上,采用对比分析法、偏误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进行词汇衔接的考察分析。其主要采用的是韩礼德的词汇衔接理论,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将词汇衔接分为五大类:原词重复、同近义词、上下义词、概括词和词语搭配。在分析作文的词汇衔接偏误特点之后,我们得出留学生产生此类偏误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母语知识的负迁移;第二,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第三,文化因素的负迁移;第四,学生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不当;第五,语言学习环境的问题。最后,本文进一步提出具体而有效的教学建议,包括:第一,进行英汉对比教学;第二,改进词汇教学;第三,重视语篇教学;第四,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五,加强汉语文化的融入。笔者希望能通过本文研究所得成果对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有所帮助。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errors of lexical cohesion in the composi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errors, and to put forward some teaching suggestions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middle and advanced Chinese students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of Beijing language and language University from 1992 to 2005. On the basis of these dat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he methods of error analysis and data statistics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lexical cohesion, which mainly adopts Halliday's lexical cohesion theory and draws lessons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other scholars, and classifies lexical cohesion into five categories: repetition of original words. Afte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xical cohesion errors in composition, we conclude that the main reasons for such errors are: first,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native language knowledge; second, Objective: negative transfer of language knowledge; third, negative transfer of cultural factors; 4th, inappropriat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students; 5th, problems of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ncrete and effective teaching suggestions. It includes: first, contrastive teach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econd, improving vocabulary teaching; thir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ext teaching; 4th,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psychology; 5th,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will be helpful to foreign students in learning Chinese.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东海;;浅析英语语篇的词汇衔接[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徐正华,刘宝杰;语篇教学模式在研究生阅读课中的应用[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林晶;吕欣;;论语篇中的词汇衔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4 刘座雄;蔡粤生;;试论词汇衔接手段对英语语篇主题的凸显作用——以I Have a Dream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年Z3期
5 车勇鹤;韩猛;;关联理论和词汇衔接对汉语新闻英译之启示——以人称的翻译方法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6期
6 范金玲;余洪源;姜有为;;词汇复现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陈立;;浅析英语语篇中的词汇衔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8 曲哲;;论词汇衔接在文学作品中的连贯功用[J];青年文学家;2009年13期
9 王新慧;;汉维语篇词汇衔接模式探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周少华;;浅议衔接在科技英语语篇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传芬;;从形式机制谈语篇词汇衔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魏志成;;比较翻译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毛浩然;徐赳赳;;Widdowson和“前语篇”概念——《语篇,语境,前语篇——话语分析中的关键问题》介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朱华;邱天河;;词汇衔接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朱天文;;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评美国新闻期刊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兰;;浅谈英汉习语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振华;;交叉质询双方的语言优势——辛普森案法庭语篇的“情态”分析[A];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高路;黄贤军;莫静清;杨玉芳;;汉语文本语篇语句焦点的确定[A];第九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项秀珍;;外交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第九中学 于长保;普通学校高中生有效阅读的教学体悟[N];天津教育报;2011年
2 夏涵冰;稳中求发展 基础加能力[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3 贵阳市经贸学校 张敏;英语写作课上的教学策略[N];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何国庆;重视基础 突出能力[N];湖南日报;2011年
5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永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怎样考才科学有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古和敏;浅谈英语泛读[N];四川政协报;2003年
7 郭爱莲(作者单位:郑州航院外语系);试论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N];驻马店日报;2006年
8 向琼;安全文化员工“唱大戏”[N];经理日报;2008年
9 记者 王茵 刘心国 高爱华 姜健;2005年高考科目名师指导[N];牡丹江日报;2005年
10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黔西南州分校 龚童文;浅谈英语听力的训练[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艳君;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消息语篇的衔接和连贯[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郭春燕;对话语篇的整合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张蕾;英汉大众经济语篇中奥运经济的隐喻表征[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继楠;英汉左偏置句式的句法语篇界面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史成周;汉语叙事性语篇和描述性语篇中的信息包装[D];山东大学;2011年
6 蔡玮;新闻类语篇研究的语体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7 张良田;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郭圣林;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9 徐健;衔接、语篇组织和连贯[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松;英语语篇中的词汇衔接[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2 刘丽君;词汇衔接分析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5年
3 石继业;《围城》及其英译本的词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4 刘红娟;中国大学生英语已备演讲中的词汇衔接[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侯崇莹;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词汇衔接手段使用分析[D];中北大学;2010年
6 赵艳妮;词汇衔接模式在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瑜;论语篇衔接[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赵璐;语篇递模式在大学英语四级阅读理解教学中应用的实验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瑞丽;从系统功能角度阐释语境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尤静;英文编者按中的话语主题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61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61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