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叙事文体学趋势
本文选题:叙事学 切入点:文体学 出处:《外语研究》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自2005年以来,西方的文学翻译研究有从文化研究向叙事文体学视角转变的趋势。叙事文体学是从语言形式和文学阐释入手,以叙事学、文体学为工具对翻译中的问题展开研究。这不是语言学和文学翻译这两个学科的简单结合,而是以语言学和文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翻译实例的跨学科研究。这种跨学科研究既为文学文体学和叙事学研究开辟了更大的应用领域,丰富了其理论研究的层面,又为文学翻译(尤其是小说翻译)批评提供了重要的评价工具。本文即通过分析这一时期及之前西方重要著作的出版状况和其中主要著作的特点对这一新趋势作出阐释。
[Abstract]:Since 2005, Western literary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changed from cultural studies to narrative stylistics. Narrative stylistics is based on language form and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Stylistics is a tool for studying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This is not a simpl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disciplines of 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It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based on 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theory combined with examples of translation. This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not only opens up a larger applied field for literary stylistics and narratology, but also enriches its theoretical research. It also provides an important evaluation tool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especially for novel translation). This paper explains this new trend by analyzing the publishing situ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jor works in the West during this period and before.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
【基金】:香港理工大学项目“Narrating the Metamorphic Modern Chinese Peasant:A Study of Mo Yan s‘Dream of Red Chamber Award’Winner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项目编号:G-YX2S)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05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童肖琼;;文体学分析在EFL语篇教学中的实践性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张慎琳;叶晓青;;独特的叙述视角与反讽意味的生成——吴组缃《官官的补品》的文本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4 刘晓连;;在平淡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学——对《菊花》的文本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梁承玉;;浅析劳伦斯小说《虹》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6 周武海;;刍议《晏子春秋》的文体性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7 李晋;;对《伊桑·弗洛姆》的叙事解读[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8 何明明;;从女性主义文体学角度谈《简爱》的女性形象再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5期
9 张梅兰;;都市报“情感倾诉”栏目叙事效果分析[J];今传媒;2010年12期
10 马雁;叶蕾蕾;;《鸡蛋》中的父亲形象与及物性系统[J];长城;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月亭;;《德伯家的苔丝》中叙述视野的由“小”变“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佩璇;《圣经》典故研究:价值与缺失[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文诺;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3 冀运鲁;《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4 李晓晖;宋元“说话”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梅军;殷商西周散文文体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6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黄健;穿越传统的历史想象[D];浙江大学;2008年
10 房伟;艰难的生成与暧昧的整合[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园;混乱下的清晰——从叙事时间、聚焦和叙事话语解读《喧哗与骚动》[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2 曲婕;赵本夫对小说艺术的探索之路[D];河北大学;2009年
3 徐静;《金色笔记》的隐喻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娜;从叙事学角度看记录片字幕的翻译[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5 李红;试论查尔斯·狄更斯小说情节中的巧合[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韦红妮;论鬼子的小说[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雷婧;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螺丝在拧紧》的恐怖感[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晓燕;“偷窥”事件:余华《兄弟》的修辞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孟乐;论严歌苓的本土历史题材小说创作[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力平;《喜福会》中母亲形象修辞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娜;;文学翻译中的个人风格创作[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王娜;贾顺厚;晋旭生;;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价值及个人风格的体现[J];沧桑;2006年06期
3 封宗信;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J];国外文学;1997年03期
4 秦秀白;文体学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03期
5 李逵六;文体学知识(二十七)主动和被动[J];德语学习;1996年03期
6 杨雪燕;文体学与外语教学[J];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封宗信;论生成文体学的功能主义思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1期
8 孙秀珍;文体学与外语教学[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9期
9 翟丽霞,王琦;西方现代文体学的沿革及其主要学派[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10 张辉;文体学与英语专业精读教学[J];呼兰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宝丰;邱丽萍;;关于包装的跨学科研究[A];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包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2 张马兵;杨应红;董保华;卢逢刚;;安庆市近50年日照特征变化分析[A];第三届安徽科技论坛农业与气候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毛爱民;尹燕;;环保材料在电缆料中的应用及发展[A];PPTS2005塑料加工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徐佳宏;;解读DTV机顶盒技术发展趋势——运营商机顶盒选型分析[A];2006国际有线电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辉;;陶瓷产品质量管理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A];2007年国际陶瓷工业发展论文集[C];2007年
6 刘永建;;威海市畜牧业未来发展趋势浅谈[A];现代农业创新与发展——中日现代农业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论坛第三部分 女性交叉跨学科研究[A];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论文摘要第一分册[C];2009年
8 陈霖;林云;黎海涛;;护理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的状况与展望[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Arthur Sandijn;;果酸香精工业的全球发展趋势——佛罗里达万维果酸产品集团公司[A];第八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暨第十四届全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技术展示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10 张霞;;表象研究的进展与趋势[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世生;文体学:语言和文学的跨学科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徐怀谦;文学翻译缺失多[N];人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4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6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7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烁;文学翻译缘何沦为“零首选”[N];人民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姜小玲;林少华:文学翻译是心的对接[N];解放日报;2010年
10 南开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 刘士聪;不拘一格培养文学翻译人才[N];中国艺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魏巍;“跨学科研究”评价方法与资助对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6 戚业国;民间高等教育投资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周朝成;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9 金海;蒙古神话的文化解读[D];内蒙古大学;2005年
10 吴雨平;日本汉诗研究新论[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俊;变化中的体育新闻英语[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曾密群;小说翻译文体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陈曦;文学翻译中的风格对等[D];外交学院;2008年
4 沈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对等[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5 张秀花;《远大前程》三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6 费书东;他知道自己是个诗人——论方平的跨语际实践及其比较文学史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许磊;意识形态在文学翻译中的操控[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新阐释[D];安徽大学;2005年
9 王燕;社会文化在文学翻译中的操纵[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10 张瑞玲;论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66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66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