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视域下汉俄语时间表达方式的认知研究
本文选题:时制 切入点:词形 出处:《外语教学》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时制是时间的语言学表达。本文拟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对汉俄语言中时制的差异加以阐释。汉语和俄语的时制皆自成体系,内涵丰富,两种时制系统之间有相同,更有差异。现代汉语的时制通常不通过狭义的形态变化来体现,时间既可以由词汇成分表达,又可以由语法成分来表达,还可以由二者相互配合来表达。俄语时制主要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现,词汇是辅助方式,这两种表现手段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共同表现时制意义。
[Abstract]:Time system is the linguistic expression of time.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Russian langu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 The tense system of modern Chinese is usually not reflected by the narrow sense of morphological change. Time can be expressed by both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elements. The Russian tense is mainly expressed by the morphologic change of the verb, and the vocabulary is the auxiliary way. These two means of expression can be combined together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tense.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认知的俄汉语时体系统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1YJA74001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36;H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何伟;马瑞芝;;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研究综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帅志嵩;;八十年代以来汉语时制研究的新进展[J];汉语学习;2007年04期
3 尚新;;汉语时体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献疑及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黄自然;;汉语时制问题研究述评[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05期
5 张济卿;汉语并非没有时制语法范畴——谈时、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语文研究;1996年04期
6 张济卿;论现代汉语的时制与体结构(上)[J];语文研究;1998年03期
7 张济卿;论现代汉语的时制与体结构(下)[J];语文研究;1998年04期
8 李铁根;“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J];语言研究;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翠;古汉语“不”的一类特殊用法——兼与《经传释词》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宣恒大;;论汉语的具象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陶智;刘胜;;论古汉语中反身代词的转指用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罗丹;;析《二刻拍案惊奇》名量词的语法特征和语法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张明友;;“已经”语法意义新探——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发的思考与探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7 李美妍;;先秦汉语特指式反问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8 李智;;基于语料库统计分析留学生助词“着”的偏误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9 杨鹏亮;七十年代以前现代汉语语法纵、横向比较法研究简述[J];安康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10 刘风华;阿汉语法差异的多维研究[J];阿拉伯世界;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汉语否定词的“实质”与演变[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林达真;李绍滋;;基于模式分类的汉语时态确定方法研究[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国炎;;布依语比较句的结构类型[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4 陈振宇;陈振宁;;怎样计算现代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5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9 向二兰;汉英助动词句法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晓蕾;量词“颗”、“粒”、“枚”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睿华;英汉名词标记性对比研究及其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文思;跨语言视角的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徐奇;江西境内赣方言动词完成体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7 陈丹丹;《朱子语类辑略》中“来”的用法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武晓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表已然义“是……的”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国津;试论先秦时期否定副词“勿”与“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平;苍溪方言体貌范畴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2 左思民;;汉语时体标记系统的古今类型变化[J];汉语学报;2007年02期
3 房玉清;动态助词“了”“着”“过”的语义特征及其用法比较[J];汉语学习;1992年01期
4 帅志嵩;;八十年代以来汉语时制研究的新进展[J];汉语学习;2007年04期
5 李铁根;;未然标记在句中的连用及其制约因素[J];汉语学习;2008年02期
6 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出版[J];汉语学习;1997年02期
7 金昌吉,张小荫;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1998年04期
8 李铁根;“了、着、过”呈现相对时功能的几种用法[J];汉语学习;1999年02期
9 程节华,戴新宇,陈家骏,王启祥;汉英机器翻译中时体态处理[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年03期
10 林达真;李绍滋;;基于模式分类的汉语时态确定方法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鄢春艳;刘建立;;原型范畴理论与新词构筑[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4期
2 谭燕;孙岩梅;;原型范畴理论视域下的流行语[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唐蕴;;从原型范畴理论看翻译标准问题——以《道德经》中“道”的翻译为例[J];黑龙江史志;2009年24期
4 王国锋;“七月流火”为何“火”[J];咬文嚼字;2005年11期
5 俞建梁;黄和斌;;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质疑——基于反训为语料的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6 肖秀莲;;原型范畴理论与形容词的认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曹同峰;;原型范畴理论视野下的“一词多义”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10期
8 姚亿兵;;国内语言学界原型范畴理论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10年18期
9 徐琳琳;;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及其对词汇习得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0年35期
10 周英;;“纠结”动态新义的认知阐释及社会文化心态[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晶晶;;对外汉语初级词汇的义位存在研究——基于两套对外汉语初级教材义位的计量研究[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秦少康;;网络交流用词分布特征浅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巧云;;英汉外来词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黄薇;;微探建瓯方言熟语歌谣的语言[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肖九根;;从赣方言词汇的形成与发展看其内外运行机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蒋伟伟;;关于PSC说话项词汇、语法评判中若干难点的调查研究[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明华;;语际转换中词汇和义项的空缺现象解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试述彝族扯勒土语语音与词汇的构成特点[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9 丁研;李福印;;汉语情感词范畴:一项实证及对比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杨万兵;赵燕;;PSC评分体系的原型理论阐释[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疆乌鲁木齐市 赵砾;别再糟蹋语言了[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郝晓宝;网络热词应慎用[N];法制日报;2009年
3 葛秋芳;词汇进化很奇妙使用越多变化越少[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董雷;改革开放30年词汇谁最流行[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王一民;“词”跟“词汇”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6 记者 钟哲 实习记者 唐红丽;揭开新生词汇背后的文化落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邢旭东;“救市”成今年最热门词汇[N];经济参考报;2008年
8 张志毅;“眼睛是在脸上笑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周晓云(作者单位:贵州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关于规范与“汉”有关的几个词汇的思考[N];经济信息时报;2005年
10 于虹;关注字母词在中文中的渗透[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红梅;皖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杨会永;《佛本行集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叶贵良;敦煌道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李芳兰;现代汉语语义韵的理论探索与习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袁善来;比工仡佬语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化振红;《洛阳伽蓝记》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7 李星辉;湘南土话与湘南瑶语的接触和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双山;蒙古语科尔沁土语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孙英杰;现代汉语体系统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向阳;《红楼梦》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变化考察[D];河北大学;2005年
2 苏静;基于原型理论的动词多义词认知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3 张小燕;宣城方言词汇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传江;原型理论在词义分析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5 董青;威海方言初探[D];苏州大学;2008年
6 方林;同声传译源语与译语词汇相似度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学成;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词汇固化和纠错式反馈[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文冬;语法隐喻的认知诠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郎淑华;文化对词汇意义及翻译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高明恩;仿拟型外来词与词汇规范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81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8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