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语“起来”的隐喻认知过程分析
本文选题:“起来” 切入点:补语 出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摘要】:补语"起来"的基本语义是表示"从下到上的位移运动",在隐喻的作用下,该基本意象图式从空间范畴投射到时间范畴与心理范畴,引申出从小变大、从无到有、从消极到积极、从自由到规范、从观察现象到表达本质等多条意义。"起来"表达本质的意义无法从"从下到上的位移运动"直接投射而来,但通过"从自由到规范"的中介作用则可能发生。而与某些表达消极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搭配的"起来",如"消沉起来"之类的少数用例常出现在某个时间节点之后,可认为是通过构式的作用表达"起始"意义的新用法。
[Abstract]:The basic meaning of complement "rise" is to mean "displacement movement from bottom to top".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etaphor, the basic image schema is projected from space category to time category and psychological category. From negativity to positivity, from freedom to norm, from observation of phenomena to the essence of expression, etc. The meaning of "rise" to express the essence cannot be directly projected from "the movement of displacement from bottom to top". But it can happen through the intermediation of "from freedom to norms." and a few examples such as "get up" with adjectives that express negative feelings, such as "depression", often appear behind a certain time node,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new use of the meaning of "beginning" through the function of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分类号】:H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齐沪扬;曾传禄;;“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习;2009年02期
2 房玉清;;“起来”的分布和语义特征[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1期
3 张谊生;;“看起来”与“看上去”——兼论动趋式短语词汇化的机制与动因[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3期
4 李敏;论“V起来”结构中“起来”的分化[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贺阳;动趋式“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J];语言研究;2004年03期
6 吕晓军;;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多义性认知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杨静;;安康汉滨区方言的体貌系统[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杨静;;安康方言中兼表完成体意义的几个动词[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马云霞;;“看”与“X+看”的语法化与主观化[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何伟;马瑞芝;;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研究综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杨玲;王寅;;基于语料库汉语动结构式有界/无界动词与结果补语无间隔体限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吴春相;余瑞雪;;“不/没+VP”的时间意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8 冯丽娜;;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进行体的影响[J];沧桑;2009年02期
9 周涛;康健;;济南方言的“时”表达系统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3期
10 刘海燕;;试论存在句中“了”和“着”的互换问题[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林达真;李绍滋;;基于模式分类的汉语时态确定方法研究[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安琛;;“V起来”中“起来”非体标记之刍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朴锦海;汉韩频率副词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卡依沙尔·艾合买提;现代维吾尔语情状类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冀芳;济宁方言义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宁杰;插入语的主观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奇;江西境内赣方言动词完成体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7 周迎霞;现代汉语篇章中的推论连接成分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李平;苍溪方言体貌范畴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9 林娅利;清丰方言与体貌相关的几个助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关黑拽;现代汉语频率副词“频频”与“屡屡”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毓智;白解红;;将来时标记向认识情态功能的衍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木仕华;论纳西语动词的语法化[J];民族语文;2003年05期
3 房玉清;;“起来”的分布和语义特征[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1期
4 曹宏;;论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3期
5 张谊生;;“看起来”与“看上去”——兼论动趋式短语词汇化的机制与动因[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3期
6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7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8 石毓智;白解红;;将来时的概念结构及其词汇来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1期
9 沈家煊;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3期
10 卢英顺;论趋向动词问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静静;;歌曲中爱情的隐喻认知[J];科技信息;2009年18期
2 杨恩华;方位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朱琳;;说“潮”[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5期
4 王晓驷;INTO句式的认知语义[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5 孙厌舒;认知研究与外语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年05期
6 刘振前;隐喻的范畴化和概念化过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唐敏;动词“还”语法化的隐喻机制和外在原因[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2年04期
8 戴俊霞;隐喻与人类中心论[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2期
9 徐坤银;吴海平;;也谈颜色词的隐喻与转喻[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8期
10 曾传禄;;汉语临时物量词语义的认知阐释[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一瓴;陈群秀;;现代汉语述语形容词机器词典的研究与实现[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应学凤;;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星;;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的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星;;汉英定语语序的对比分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汤丹阳;;从介词IN的翻译看英汉空间认知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贤钏;张积家;;形容词、动词重叠式认知的语义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国庆;唐艳霞;孙晓丽;孙雨安;董春红;符德学;;基于UV-CWT-KICA的鲜地黄干燥过程分析[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庄千宝;叶子祥;姚健;余贞寿;;台风圣帕引发浙南强龙卷的过程分析[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赵放;;台风圣帕引发强龙卷的雷达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10 赵庆珠;李先庭;赵彬;;一种新型蓄能系统—盘管蓄冰槽的蓄热过程分析与数值模拟[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国华;也说“楼××”类ABB式新词[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2 陈丹丹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首部以语气成分用法作为编写对象的词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北京师范大学 邓 峗;《言有所为——现代汉语语用分析》读后[N];中国信息报;2005年
4 徐通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词典与规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5 刘醒龙;汉语的遗憾与希望[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北京大学教授 苏培成;促进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王东;人教社驶出“新品旗舰”[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李代祥;网络语言的定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张念;明清知识分子的形象谱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温红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竣出版[N];人民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丽;程度范畴及其在补语系统中的句法实现[D];暨南大学;2010年
2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永莉;汉语动词与相关句法成分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唐雯;类型学视角下西语形容词在名词短语中的位置及其与汉语形容词定语的比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尹海良;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孙凡;现代汉语结果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张红军;共生与互动[D];山东大学;2007年
9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2 李磊;隐喻及其翻译[D];宁夏大学;2005年
3 程慧;论英汉广告中的隐喻及其翻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4 杨蕾;现代汉语颜色词之认知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5 刘艳丽;汉语补语的英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乌兰;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双音节形容词三分法分类教学理论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7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余平;意象图式与唐诗绝句语篇的视点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9 张洋;现代汉语“由”字句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10 屈正林;现代汉语的状补可换位成分[D];南昌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64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64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