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构形理据与孳乳分化之间的辩证统一
本文选题:汉字 切入点:构形理据 出处:《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摘要】:汉字是据理构形的,构形理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着汉字的孳乳分化。"形声字"滥觞于增益意符或声符的孳乳分化,而源于字形与它所记录的词之间联系的淡化、构形理据的弱化,构形理据是其动因。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汉字的孳乳分化选择了形声化的方向,强化了字形与它所记录的词或语素之间的联系,始终坚持着表意性,体现着构形的理据性。汉字的孳乳分化与汉字构形理据之间的这种关系,使得构形理据的保留或部分保留在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成为可能,维护着汉字形义的统一性。
[Abstract]:Chinese characters are formed according to physical configuration, and the motivation of configuration restrict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to some extent.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originates from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fruits of gain signifiers or phonetic characters, but stems from the desal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s and the words it record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chooses the direction of morphing, strengthe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s and the words or morphemes it records, and insists on the ideographic meaning all the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motiv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makes it possible to preserve or partly retain the motivation of configura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us maintaining the unity of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作者单位】: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基金】: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资助项目(Hjsk200776)
【分类号】:H1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良平;从汉字的发展过程看造字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白兆麟;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杨运庚,周海霞;古今字与通假字之辨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5 王丹;;带指事性质的象形字与指事字辨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6 何瑞;;原本《玉篇》异体关系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李家浩;战国竹简《民之父母》中的“才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朱凤瀚;论周金文中“肇”字的字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符渝;《干禄字书》的正字观及现实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李运富;张素凤;;汉字性质综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大遂;;常用汉字义系字族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梁彦民;;汉字笔画区别特征初步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裴亚军;冯志伟;;用CFG文法研究汉字结构[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i镁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4年
3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沈澍农;中医古籍用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蒋红斌;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从汉字字体演进的外部因素比较来探索设计的创造性[D];清华大学;2004年
6 钟如雄;汉字转注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高慧宜;傈僳族竹书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叶桂郴;《六十种曲》和明代文献的量词[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琳;《说文解字》大徐注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刘新民;清代“说文学”专著之书目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2年
3 魏晓丽;《字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瑞烽;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基础汉语教材的汉字教学内容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5 赵立伟;《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俗字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房振三;信阳楚简文字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8 蒋玉斌;(?)组甲骨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韩秀娟;现代汉字部件规范和HSK汉字等级大纲部件的属性调查[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10 刘敏;由《尔雅》、《方言》、《说文》、《释名》看汉代训诂的发展[D];暨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红红;;重新认识汉字的表意性[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2 龚斌安;袁和平;;论汉字形体与我国古代妇女地位的变化[J];文学教育(下);2011年07期
3 袁世旭;王东海;;我国古代字典排检体例的演变研究[J];语文研究;2011年03期
4 王贵元;;隶变问题新探[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郭瑞;;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类化现象分析[J];中国文字研究;2011年00期
6 杨宝忠;;台湾《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存在的问题——以《丙表》心部字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李大遂;;汉字理据的认识、利用与维护[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8 张福存;;《说文解字·倄部》“类聚”的宽与严[J];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丁健纯;;汉字修辞形式的象似性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蔡红林;何平;;汉字的演变规律及文化对高中文言文汉字教学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文文;;汉碑中一些异体字所反映出来的两类汉字形体演变规律——以《隶韵》为材料[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杨昆;;宋代文化对汉字发展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有光;;文字发展规律的新探索[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曹石珠;;王希杰对汉字修辞的探索[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素凤;;卜辞中“帚”及从“帚”之字考释[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6 廖以厚;黄建荣;;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王夫之《说文广义》述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鸣;;汉字分解组合的表象操作与字形学习的关系[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8 刘连元;;汉字拓扑结构分析[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9 陈昌芳;;异体字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易洪川;;四角号码查字法的字形分析观评析[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篆隶研究的标志性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 马庆株;简体字古已有之[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钱诚;保持汉字形体稳定 尊重民族文化心理[N];江苏教育报;2009年
4 施保国;构建古代汉字的广义谱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卫炜;浅论《说文解字》的意义与局限[N];中国社会报;2008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教授 王宁;从汉字改革史看“简繁之争”[N];北京日报;2009年
7 于峻嵘;古文字研究与构形关注[N];光明日报;2007年
8 严明 侯晓晨;凝视镶嵌在尘封历史中的古文字[N];贵阳日报;2009年
9 贺芳 闫志敬;朱自清先生与语文现代化[N];伊犁日报(汉);2010年
10 记者 陈香;“中华字库”工程研发启动裘锡圭担任首席专家[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靖年;汉字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蓓;从郭店楚简看汉字构形理据的历史整合性[D];山东大学;2006年
2 吴慧;汉字形体结构与辩证思维[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韦斯嘉;利用笔画与利用形体演变教汉字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冬梅;浅谈汉字的构形理据及其现实意义[D];吉林大学;2008年
5 刘晓文;讹字考论[D];复旦大学;2010年
6 王云霞;《说文解字》与古代医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7 谢娟;《说文解字》与古代手工业[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8 白琬琳;《说文解字》中的法律词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霞;《说文解字》与古代地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夏;汉字构形理论与汉字教学[D];西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97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9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