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科学语篇中理论构建隐喻的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4 06:18

  本文选题:理论构成隐喻 切入点:科学概念 出处:《外语教学》2011年01期


【摘要】:传统观念认为隐喻与科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隐喻,特别是理论构建隐喻,在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模式的构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理论构建隐喻是构建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助推器。本文在讨论理论构建隐喻的意义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理论构建隐喻对科学概念、科学范式以及科学话语构建的作用。
[Abstract]:However, more and more researches show that metaphor, especially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metaph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theor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model.To some extent,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metaphor is the booster of constructing scientific theor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metapho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ole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metapho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concepts, scientific paradigms and scientific discourse.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研究基地;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汪少华;樊欣;;概念隐喻、概念整合与语篇连贯——以一则商业报道为例[J];外语研究;2009年04期

2 张玮;张德禄;;隐喻性特征与语篇连贯研究[J];外语学刊;2008年01期

3 魏在江;;隐喻的语篇功能——兼论语篇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J];外语教学;2006年05期

4 王文斌;;论隐喻构建的主体自洽[J];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5 刘国辉;余渭深;;英语名词化的“功过”论辩及其在语篇运用中的量化考察[J];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6 廖美珍;;隐喻语篇组织功能研究——标题与正文之间的组织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3期

7 魏纪东;;论博喻的非元功能对建构英语篇章隐喻的作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柴同文;;存在句中的概念隐喻——基于SFG及物性新模式的认知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荣;;基于《猪之死》的隐喻性特征与语篇连贯教学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2 林文韵;;狄金森诗歌《因为我不能为死亡而停留》的篇章隐喻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3 贾雨;张发祥;;隐喻与专业英语精读课教学[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罗明江;孙姣夏;;论隐喻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0期

5 郑洁;;概念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探究——以奥巴马2010年国情咨文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魏晓斌;何向妮;;隐喻的语篇功能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汤丹;;语篇象似性与语篇连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何金娥;;英语新闻的隐喻性标题及语篇信息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02期

9 魏纪东;王菲;;论博喻的特性及其建构文学语篇的作用[J];成才之路;2011年06期

10 缪海涛;;英语动词名词化认知功能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静;基于危机传播语料的概念隐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兴兵;中国医患门诊会话的语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玮;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李晓康;态度意义构建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曲英梅;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动名化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栋贤;英汉篇章中作为衔接与连贯手段的隐喻、转喻认知机制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玲;婚联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小飒;基于非范畴化理论的英语动词名词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汤丹;文学语篇中的象似性与连贯[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英吉;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春发;道亦有道[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谈国栋;语法隐喻作为法庭语境下说话者的语用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廖羽;英语隐喻语篇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廖凯;隐喻的语篇组织功能在《中国日报》和《新闻周刊》中的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贾春媛;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宗福常;英语动词的名词化现象探讨─—兼评《英语语法大全》中的有关论述[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2 范文芳,汪明杰;论三大流派对英语名词化现象的研究[J];外语研究;2003年03期

3 程晓堂;名词化与语用预设[J];外语研究;2003年03期

4 王寅;;认知语言学与语篇连贯研究——八论语言的体验性:语篇连贯的认知基础[J];外语研究;2006年06期

5 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1999年01期

6 束定芳;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外语学刊;2000年02期

7 王晋军;名词化在语篇类型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03年02期

8 王寅;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5年04期

9 苗兴伟;廖美珍;;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J];外语学刊;2007年06期

10 张玮;张德禄;;隐喻性特征与语篇连贯研究[J];外语学刊;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天恩;日常概念、哲学概念和科学概念[J];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03期

2 刘俊明;丁峻;;儿童概念发展的两种观点比较——从日常概念到朴素理论[J];新余高专学报;2007年02期

3 张积家,陈俊;语言表达方式对科学概念语义提取时间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1年03期

4 宋德宣;略论模型在概念辩证发展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06期

5 张岩;体育学学者也要善于咬文嚼字,概念准确[J];体育与科学;2002年02期

6 荆志伟;;科学是中医的“紧箍咒”吗?——中医与科学相关问题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年04期

7 黄喜珊;;对心理学教材中几个概念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0年07期

8 郭爱鸽;概念图教学模式在心理科学课中的应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林巍;;“哲学理念”与“科学概念”间的梳理与转述——中医翻译的一种基本认识[J];中国翻译;2009年03期

10 吴宣文;如何帮助中学生理解概念[J];思维与智慧;198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白;;科学概念的进化[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2 贺世友;;邓小平理论科学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价值[A];上海市社联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3 刘建伟;胡卫平;;中学生力学概念转变的心理机制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李文林;;中西数学科学范式的比较——李约瑟博士对中国数学史的贡献[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5 郭蕾;王永炎;张志斌;张俊龙;;从辩证逻辑角度探寻证候概念的形成轨迹[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崔自铎;;意商:一个全新的科学概念[A];人学与现代化(三)——北京市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谢清果;;道家思想奠定中国传统科学范式的基石[A];中国鹿邑老子学会——海峡两岸李氏恳亲会论文集[C];2003年

8 刘敦荣;王红霞;刘英;;生态旅游的本质属性和科学概念[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余达淦;;从地学“三大争论”中看“科学范式”对科学理论形成、发展的贡献[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10 马远良;;信息技术与水声科技中的几个热点问题[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立根;鉴定的科学概念[N];人民公安报;2005年

2 姚燕春;陶瓷抛光砖防污之科学概念[N];广东建设报;2004年

3 姚燕春;陶瓷抛光砖防污之科学概念[N];广东建设报;2004年

4 夏元文;新文化运动与科学概念的发展[N];光明日报;2001年

5 张家诚;天气与气候的科学概念[N];中国气象报;2004年

6 帝戎;智慧的猫头鹰在飞翔[N];中国质量报;2006年

7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李行;“建筑是艺术”吗?[N];中国建设报;2008年

8 王新陆;双重属性的中医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9 浙江省平湖市乍浦镇天妃小学 王平中;科学课的课堂语言更需要“科学味”[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宜兴市宜城中学 丁国靖;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花;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科学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修圆慧;中国近代科学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王彦雨;科学世界的话语建构[D];山东大学;2009年

5 李艳梅;科学哲学视域下反映真实科学的理科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袁凌新;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科学范式[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谭笑;科学史研究中修辞学进路的编史学考察[D];清华大学;2009年

8 潘苏东;从分科走向综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晓强;工程教育再造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谢爱华;“突现论”中的哲学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文静;探究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其在科学概念学习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董晓白;中学生关于溶液的错误概念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卢玉;通过技术学习科学的合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炜;中西医结合教学的理性思考[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5 唐小俊;科学教学中相异概念及其转变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董艳辉;中学生分类能力与科学概念学习的初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凌晶;五四时期科学与浪漫主义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范应元;对高中生几何光学部分相异构想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9 吴同华;对农村初中生浮力相异构想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韩琦;高中生在学习“运动定律”时产生的相异构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08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08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0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