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变问题新探
本文选题:隶变 切入点:汉字发展史 出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摘要】:从汉字发展史看,战国后期整个汉字体系发生了由线条化向笔画化的转变,不同地域各系别的汉字总体变化相同,隶变并不是秦系文字独享的专利。隶变的本质和产生原因是汉字形体系统由表示物象转化为表示词的音义。隶变始于战国晚期,终于东汉末年。隶变形体是汉字打破旧有的字形系统、建立新的字形系统过程中多途探索的结果,应视为主流、正规形体,把大量的隶变形体认定为俗字是错误的。
[Abstract]:From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whole Chinese character system changed from line to stroke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overall chang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departments were the same.The essence and the reason of the Li transformation is that the form system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transformed from the object image to the phonetic meaning of the expression word.The Li Dynasty began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finally the 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Li metamorphosis is the result of the multi-path explo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character breaking the old glyph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 new glyph system. It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mainstream normal form and it is wrong to regard a large number of deformable forms as vulgar character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汉字发展史》(批准号:10XNJ028)
【分类号】:H1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J];考古;1972年03期
2 陆锡兴;;"隶变"问题讨论(下)——隶变是一个文字发展阶段[J];历史教学;1992年09期
3 赵平安;;“隶变”问题讨论(下)——隶变纵横谈[J];历史教学;1992年09期
4 赵立伟;从隶变看俗字的产生[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井学法;;汉碑俗字的类型及其成因探析[J];文化学刊;2010年02期
6 陆锡兴;唐代的文字规范和楷体正字的形成[J];语文建设;199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远明;;汉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文字研究的初步设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易花萍;;早期形态的“汉字法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周良平;从汉字的发展过程看造字法[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4 沙宗元;gU氏壶铭文补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5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6 白兆麟;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沙宗元;百年来文字学通论性著作关于汉字结构研究的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吴国升;;春秋文字字形区域性特征的初步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志明;;释读“书画同源”——对汉字与绘画在起源上的关系的一点看法[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徐福艳;;“裸”字古今探[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周有光;;文字发展规律的新探索[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朱智武;;东晋南朝墓志俗字及其成因探析[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昌芳;;异体字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大遂;;常用汉字义系字族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田沐禾;孟华;;汉字本义求证中符号事实与对象事实的区分——以《说文》为例[A];第二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卷)[C];2009年
8 徐时仪;;敦煌写卷佛经音义俗字考探[A];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俞绍宏;;葛陵简“癸悇”考[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10 王帷韬;;《说文解字》叠文探微[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3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小平;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i镁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4年
7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沈澍农;中医古籍用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邹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f替,
本文编号:1709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09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