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转向:从语言学到语言哲学
本文选题:语言转向 切入点:语言形式 出处:《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摘要】:对于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的嬗变而言,"语言转向"无疑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基本话题,但目前我国学界对于该概念的认识却是含糊不清的。事实上,这一时期西方文论中发生的"语言转向"包括两方面——语言学和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转向,二者在知识背景、理论旨趣上的有着显著区别,语言学意义上的转向重在审美的语言形式,而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转向注重语言活动的文化内涵。
[Abstract]:Since twentieth Century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the "linguistic turn" is undoubtedly an unavoidable basic topic, but now I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the community for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is ambiguous. In fact, this period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in the "linguistic turn" includes two aspects: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urning two in the background, purport differ from the aesthetic form of language, to focus on linguistic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language to focus on activitie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文学院;
【基金】:“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语言理论与中国文学批评”(YYZX090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克喜;试论汉字对中国古代逻辑理论与思想的影响[J];汉字文化;2000年02期
2 周全田;禅思与诗思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代平;浅谈解构主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周志高,刘县军;《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张东焱;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反讽[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6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索绪尔哲学语言观述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7 仝冠军;论编辑与出版结构的优化[J];出版发行研究;2001年03期
8 张文东;重申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9 钟业勋,胡毓钜;地图概念及其基本特性的逻辑思考[J];测绘工程;1997年04期
10 俞连笙;地图符号的哲学层面及其信息功能的开发[J];测绘学报;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江耘;;香港电视新闻之特点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彬;挣脱文字梦魇后的舞蹈与歌唱[D];吉林大学;2005年
2 邓新华;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怀玉;现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开拓与探索[D];南京大学;2003年
4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5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8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2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周春林;艺术语言运思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杨育彬;普通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功能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丁国旗;走出形式主义的牢笼——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艺思想探讨[D];郑州大学;2001年
6 于霞;战国名实之辩的文化解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华勇;重温《黑暗的心脏》[D];浙江大学;2002年
8 徐仕敏;社会信息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徐煜;论经典名著的舞台解构演绎[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10 胡学雷;温特的建构主义思想评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志学;;石刻“百函无滞”与“次卿之脱粟”考辨[J];中国文字研究;2010年00期
2 景艳娥;;教语言更要教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3 程昕;;双语教学中的语言规划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刘婧;;浅析汉英习语中的文化内涵[J];民营科技;2011年08期
5 毕会英;迟宏波;;浅析语言变化中的社会因素[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6 祖林;董玉娟;;从语言变体角度浅议QQ语言[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7 陆少兵;;法庭语境中预设的心理认知[J];大家;2011年17期
8 熊青;;论结构主义两本语言学著作之异同——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9 唐韧;;程序性编码和语用推理[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10 何沛;;“互文”与“对文”在训诂学上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娟;;“语言形式”内涵辨析——附论高名凯先生的语言形式思想[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王葆华;;构式语义的经验基础——兼谈身体化的经验对语言形式表达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王慧;;修辞学的重要概念:零度与偏离[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5 刘一玲;;简缩手法和简缩词语[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6 王燕;;任务型教学法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权;李娟;;从汉语的音韵特征看语言的认知理据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胡佩迦;;“差不多”和“差点儿”的认知考察[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潘悟云;;建立语言考古学的设想[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10 杨霞林;刘受之;;交际语言与逻辑[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一半处于消亡边缘[N];浙江日报;2006年
2 萧家成;语言的记载和诠释功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周建民;用和谐语言打造和谐广告[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4 兰卡才让;浅析藏族谚语翻译中的几个问题[N];黄南报;2007年
5 张佳佳;警惕校园里面的“语言垃圾”[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6 方成;俗话的幽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7 实习生 李建伟;“火星文”究竟在说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张桃;在汉语教学中体现文化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7年
9 文会;上网语言要文明[N];保定日报;2006年
10 马美著;汉字修辞:修辞学新突破[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D];吉林大学;2005年
2 俞咏梅;现代语言哲学视域中的汉语语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贾红霞;普通话儿童空间范畴表达发展的个案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蔡平;文化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任庆梅;构建外语环境下的中介语发展认知心理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杜世洪;脉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贾娇燕;《醒世姻缘传》社会称谓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于全有;语言底蕴的哲学追索[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罗黎丽;五周岁汉语儿童的言语交际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建伟;汉英习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2 彭娟;论言语幽默的制笑机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雯;对法庭辩论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4 朱蕾;对法庭辩论中模糊限制语和模糊限制现象的语用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郑俊玲;语言输出活动对语言形式习得的影响[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兆娟;输出对语言形式习得的促进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7 郑燕春;从象似性的角度看诗歌翻译[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孙凌;论教师反馈在学生对混合虚拟语气语言形式注意中的作用[D];重庆大学;2004年
9 黄佳汛;焦点型任务教学设计[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宋杨;语境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12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12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