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西方哲学汉译的困惑与超越——回应孙周兴教授的批评

发布时间:2018-04-10 07:34

  本文选题:being 切入点:存在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摘要】:being一词是名词,由动词演变而来。在其动词用法中,最主要的乃是系词。因此,being一词字面上就有系词含义。中文"是"乃是系词,而"存在"不是系词,因此应该用"是"来翻译being及相关概念,这样做符合对西方哲学的理解。在关于being的哲学讨论中,始终有一个翻译和解释的问题。翻译being这个词与解释它的含义是两回事,其翻译原则体现在:being的中译名应该体现该词的字面意义;该译名应该在关于being的讨论中贯彻始终,并且能够贯彻始终。只有"是"一词可以满足这两条。就西方哲学汉译本身而言,确实有一个如何使中文明白易懂即符合母语语感的问题。该问题涉及翻译的自身特点,包括一些翻译的技巧。笔者认为我们中国人有足够的能力用汉语来表达和把握有关being的问题,关键在于突破尚有欠缺的知识结构,超越固有的狭隘眼界,从而最终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
[Abstract]:The word "being" is a noun, a verb evolved. In the verb,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copula. Therefore, the word "being" literally have meaning. "Chinese copula" is a copula, and "existence" is not a copula, and therefore should be used "as is" to translate being and related concepts to do with, on the western philosophy understanding. In the discussion of being's philosophy, there is always a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blem. The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being and explain its meaning is different,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embodied in: being translation should reflect the literal meaning of words;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in the discussion being in consistently, and can carry out. Only the word "is" to meet the two.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western philosophy itself, does have a Chinese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how to make intelligible language sense. This problem involves the translation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a I think our Chinese have enough ability to express and grasp the problem of being in Chinese. The key is to break through the lack of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surpass the inherent narrow vision so as to finally better understand western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分类号】:B5;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路;;“在”、“存在”与“是”——纪念熊伟先生诞辰100周年[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孙周兴;;存在与超越:西方哲学汉译的困境及其语言哲学意蕴[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岩;;先秦时期表结果“所以”的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孟彦文;语言从存在论向伦理学的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周正兵;;试论康德美学的先验转向——兼就目的性原理的形成与邓晓芒先生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8 赵光旭;;诠释学与华滋华斯的“化身”诗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秦健;;对克隆技术的异议及传统伦理应有的宽容性[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灏;;没有经验支持,陈述如何为真?——论分析陈述特有的证实方式[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10 张文刚;;“梦”与“花”:顾城和海子诗歌创作之比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9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显丽;《清平山堂话本》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胡云平;农村新社区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周兴;形而上学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2 赵敦华;BEING: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从《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说起[J];江海学刊;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小焱;;谈《论语》中的“是”[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回敬娴;;古汉语系词“是”的产生——《诗经》中的系词“是”[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10期

3 刘斐;;《论语》中“是”字的用法[J];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陈经卫;;谈《洛阳伽蓝记》中的“是”字用法[J];衡水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刘文正;;“是”的词性归属[J];长江学术;2009年02期

6 王晓朝;中国近代天主教文献中的“是”[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李蜀人;西文中第三人称单数“是”(is)的本体论意义[J];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01期

8 马贝加;蔡嵘;;系词“是”的语法化[J];古汉语研究;2006年03期

9 凡清;西方形而上学问题研究述评[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10 王晓朝;;论“是”与“在”的可互换性——以波埃修斯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远利;;法律语言中词语的模糊语义现象及其翻译原则[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张军;;藏缅语系词判断句的类型特征[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3 黄玉芬;贾书申;;论高职法律教育的存在与改革[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C];2008年

4 张家荣;杨荣俊;;真善美是一股不息的洋流——对道德教育的社会思考[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思敏;;“什么是X?"与“X是什么?”——两种句式的本质差别[A];2005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5年

6 汤萍萍;;使用护工对长期卧床病人利弊的调查分析[A];第二十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三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刘金龙;刘晓民;;论冰心翻译的“读者意识”与翻译原则[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曾东京;赵会;;《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简化汉字本)成语收译中的若干问题[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高湘妃;;医院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A];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医学科研管理研讨会征文汇编[C];2006年

10 李宁;;从“Friends”的中文字幕翻译浅谈英文影视作品对白的翻译原则[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路;“一‘是’到底”成大道[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小戈;情系词坛 心似歌海[N];音乐周报;2003年

3 王晓朝(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如何理解西方形而上学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4 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 张子艳;关于“是”[N];学知报;2010年

5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许苏民;我们有没有“是”[N];光明日报;2008年

6 ;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翁昌寿;数字化生存的中国定律[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李先耕;老子对“道”的追寻[N];光明日报;2007年

9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周浩翔;我们有什么“是”[N];光明日报;2008年

10 李先加 索南吉;诌议藏汉音译翻译问题[N];黄南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娅曼;汉语系词“是”的来源与成因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孙丽君;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艺术经验[D];山东大学;2005年

3 翟永明;生命的表达与存在的追问[D];山东大学;2005年

4 潘智丹;淡妆浓抹总相宜:明清传奇的英译[D];苏州大学;2009年

5 唐清涛;冲破沉默的历程[D];复旦大学;2005年

6 张丽芬;艺术生成于存在[D];武汉大学;2005年

7 张玉娟;“诗之思”: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宋法刚;中国电视剧的悲剧性:存在、价值与批判[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9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10 胡成;会计制度弹性:存在、影响及其优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吉;政府工作报告的对等翻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唐媛;德国功能派译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傅微;语篇视点理论在中药说明书翻译中的运用[D];广西大学;2006年

4 柳阳武;从符号学角度看俄语商标词的翻译[D];吉林大学;2006年

5 黄彦凝;论中医翻译的趋势及其策略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6 姜丽;接受者视角下的中文公示语翻译[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瑞;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韩丹;从目的论的角度探究电影字幕翻译[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9 熊丽;政治文本英译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10 孙艳;从目的论角度析中医术语翻译原则[D];南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30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30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6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