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义象似性
本文选题:广义象似性 + 认知 ; 参考:《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摘要】:狭义的象似性仅存在于语言符号与所指意义之间,而广义的象似性则更多地存在于人类的未知领域和已知领域之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广义象似性之所以成为一种基本认知方式,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世界本身是象似的,人的思维模式在本质上也是象似的。广义象似性的上述特性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提供了解释。
[Abstract]:The iconicity in the narrow sense only exists between the linguistic symbols and the signified meaning, while the generalized iconicity exists more between the unknown and known fields of human being, which is one of the basic ways of human cognition of the world.There is a profound reason why the generalized iconicity has become a basic way of cognition-the world itself is like the elephant, and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human beings is also like in essence.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ized iconicity explain the iconicity of linguistic symbols.
【作者单位】: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语系;
【基金】:2010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0YBA040)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石卫;;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我见[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石卫;;语言符号任意性和偶然性的联系与区别[J];才智;2013年2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梅;论隐喻认知的特性[J];人文杂志;2001年05期
2 张建理;论语篇连贯机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欧忆,贾德江;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科学探索中的作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徐泽春;隐喻的解析[J];晋阳学刊;2002年01期
5 王寅;认知语义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王志军,杨小茜;以语料为基础的英汉被动句对比及其认知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05期
7 卢植;认知与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J];外语教学;2003年04期
8 赖yN华,闻俊红,欧阳友珍;隐喻思维与语义演变[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唐桂华,陈卓铭,李冰肖;汉语认知功能测评量表的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19期
10 邹巧妹;;认知与二语习得——论注意力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左婷婷;;同义反复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陆少兵;;法庭语境中预设的心理认知[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王贤钏;张积家;;形容词、动词重叠式认知的语义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美霞;;认知功能视野下的汉语存现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束金星;;科技隐喻的认知理据解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何昌平;;语言学习中概念形成的认知诠释——24种“跑”的启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申淼;李福印;;Prince Died,What about Snow White——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陈星;;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的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彭懿;;《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新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星;;汉英定语语序的对比分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安娜;词语考古[N];海峡时报;2001年
2 曾志朗;大文豪为何只使用几千字?[N];中国商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丁志丛;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及使用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晶;现代汉语实词句法功能的不对称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王诗客;汉语新诗中祖国母亲隐喻的多维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陈晦;英汉植物词语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张田田;与代词“并入”相关的双音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万芳;词汇消歧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2 李莉莉;动物词语语义建构中的隐喻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李娜;语用失误的认知图式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宋静;间接言语行为的解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6 刘建华;零动词存在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蔡飞;“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张钊;汉语儿童述补结构的习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磊;隐喻及其翻译[D];宁夏大学;2005年
10 王忠;同位结构的认知机制及语义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41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41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