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互文性理论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探析——以汉语仿拟修辞格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15 05:22

  本文选题:互文性 + 修辞格 ; 参考:《当代修辞学》2011年03期


【摘要】:互文性理论近年来在国内语言学界有许多探讨,但多是从批评话语分析、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理论等视野进行。本文着眼于互文性与汉语修辞格在语言层面的共有特征,提出了互文性特征与部分汉语修辞格的对应关系假设,并以仿拟为例,探讨了互文性理论与汉语修辞格之间的关系,最后对中国的互文性思想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Abstract]: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but most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functional linguistics, pragmatics and cognitive theory.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mmon features of intertextuality and Chinese rhetoric at the linguistic level, puts forward the hypothesis of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and some Chinese rhetorical figures, and takes parody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theory and Chinese rhetorical figures.Finally, the author makes a simple combing of Chinese intertextuality.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项目(编号09YJA740029)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项目(编号08J-1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盛桓;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斌;;密母·基因·语言[J];外语研究;2006年05期

2 高山;神话——类型的固守与超越——《正午》与《双旗镇刀客》的互文性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杨仁敬;林莉;;互文文本中隐现的现实[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傅莹;当下中国电影“戏仿”美学之思——由周星驰的电影说开去[J];当代电影;2005年04期

5 袁洪庚,范跃芬;论D.M.托马斯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策略[J];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04期

6 乔光辉;;《传奇漫录》与《剪灯新话》的互文性解读[J];东方论坛;2006年03期

7 夏腊初;;西方文论的“互文”与汉语修辞的“互文”[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李执桃;;熟语模因:广告文化的守望者[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李淑静;;幂姆:文化的守望者——幂姆的认知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姚文振,杜丽丽;《苔丝》——伊甸园神话的现代版本[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2 焦亚东;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武建国;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4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焦雨虹;消费文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小说[D];复旦大学;2007年

7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万书辉;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解释[D];四川大学;2007年

9 谢天;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D];同济大学;2008年

10 肖唐金;英语情态卫星副词与语篇中的情态补充[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和建伟;《荆棘鸟》与《圣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侯太勇;谭盾:解构与重组[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3 赵渭绒;因陀罗之网:互文性与文学空间[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有庆;空间诗学[D];兰州大学;2007年

5 张向芳;互文性与广告翻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6 武丹;广告英语的主位与主位推进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徐蕾;[D];浙江大学;2002年

8 黄镇华;商业杂志消费品广告[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9 赵小勇;《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现代叙事[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苏德华;从语篇视点来研究翻译[D];四川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承宇;英汉语篇互文性对比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隋文娟;王云专;;手机短信修辞格及其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张军;;浅谈报刊新闻标题中常见的修辞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6期

3 王济华;;旅游文本中互文性的翻译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王华;;从语用的角度看反复辞格[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6期

5 武洪彦;;浅说语文修辞教学[J];语文学刊;2011年14期

6 纪蓉琴;;元语篇翻译的互文性视角[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刘小云;;互文性视阈中文本意义的解读[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8 王宁;;互文性理论的发展流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9 王纪红;;电影片名翻译新论:互文式翻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王可峰;;演讲修辞核心因素及心理机制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海燕;刁世兰;;论古文中的“互文”修辞格[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齐爱霞;;崭新的辞格理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胡习之;;略论《汉语修辞学》(修订本)的修辞理论贡献[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谭琳;;“三一”理论和修辞格研究——从“三一”理论看王希杰先生的修辞格研究[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熹明;;借代辞格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钟志平;;简论王希杰的辞格理论研究[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艾妮;;谏劝中委婉格运用的“源”与“流”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乔俊杰;;科学的修辞观和方法论[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晗蕾;;依见山水是山水,悟了还同未悟时——读修订本《汉语修辞学》[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郝士宏;祝福语与修辞格[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2 周建民;用和谐语言打造和谐广告[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3 顾曰国;话语研究纵横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刘永耕;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一例[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5 威宁自治县迤那中学 刘世军;怎样区别借喻与借代[N];贵州民族报;2010年

6 黄集伟;感谢“酱紫”的“口音”[N];南方周末;2004年

7 沈大力;中欧语言文化交流思考[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玉兰;滥用成语是一种“语言灾难”[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栾妮;《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马惠玲;汉语“双重意义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陈科芳;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吴康茹;热拉尔·热奈特修辞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翔;公益广告中的互文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卿;《孙膑兵法》修辞格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李霞;今文《尚书》修辞格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4 王巧宁;从互文性角度谈异化翻译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唐小春;中英文常用修辞格对比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6 李红绿;互文性与广告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唐定芬;手机短信的语言特点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8 杨晓静;唐钺《修辞格》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符荣波;从互文性视角看交替传译中的信息传递[D];厦门大学;2009年

10 王方;现代公文语体修辞手段述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52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52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9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