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V个N”结构的语义分化与“量”的表达

发布时间:2018-04-16 21:15

  本文选题:“V个N” + 动量 ; 参考:《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摘要】:本文从"量"这一认知语义角度出发,根据"个"的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将"V个N"结构的语义类型分为三类:V个_(名量)N(S_1)、V个_(特殊动量)N(S_2)和V个_(价值小量)N(S_3),并对三者作出形式区分,最后从显性量和隐性量角度对三者内部的语义联系作了分析和解释,认为S_1是显性量表达结构,S_3是隐性量表达结构,S_2则是显性量到隐性量表达的过渡形式,"V个N"结构从S_1到S_3既是一个显性表量到隐性表量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语法化和主观化的过程。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gnitive semantics of "quantity",The semantic types of the "V N" structure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hree types of "V N"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V" structure, and a distinction is made between the three types of "V" structures, namely, three types of "V", one of them, one of them, one of them, one of them, one of them, and one of the other, that is, "V"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one by one, and one by one, and the other by making a forma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m.Finally,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is analyzed and explained from the angle of explicit quantity and implicit quantity.It is considered that SSP 1 is a dominant expression structure and S3 is a recessive expression structure, and S2 is a transitional form of explicit to implicit expression. The "V N" structure is a process from SSP 1 to S3 which is a process from overt to recessive.It is also a gradual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subjectivization.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广州大学2010年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ZQY2-1001)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志武;“个”的非量词用法及其词性[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2 刘世余;赵秀莉;;“数+人”结构中“人”的词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周守晋;“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张云秋,柴兴东;汉语主动式的表达形式及强化等级[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5 王光全;“把”字句的原型用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张健军;完句范畴的归纳及理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9期

7 丁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陈勇;英汉空间隐喻成对词排序的标记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佟倩;;反义词研究中的标记论及标记颠倒[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刘世英,曹华;词序象似性、对称与不对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德峰;;以朝鲜语为母语的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古川裕;;现代汉语感受谓语句的句法特点——“叫/让/使/令”字句和“为”字句[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史金生;;动量副词的类别及其选择性[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周守晋;;“连……也/都……”格式补议[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肖奚强;郑巧斐;;略论“A跟B(不)一样X”中“X”的隐现[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6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7 古川裕;;关于“要”类词的认知解释 ——论“要”字由动词到连词的语法化途径[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8 陈前瑞;;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朱敏;;现代汉语祈使句“你/你们”主语的选择制约因素[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蚁坤;汉语被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和使用条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徐敏;英语中的性别岐视[D];湖南大学;2001年

5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6 崔明玉;三组持续类时间副词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2001年

7 刘瑛;现代汉语正反问反问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8 胡勇;从汉语被动结构的演变看汉语注重话题的语言类型特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9 胡大柳;《现代汉语词典》异形词分析及处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许哲;朝鲜族小学生汉语述补结构偏误分析[D];延边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建华;;汉语动量词语法功能溯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曲建华;;关于汉语动量词的借用与兼类问题的一点思考[J];语文学刊;2011年13期

3 王毅力;;动量词“顿”的产生及其发展[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4 杨帆;;《礼记》量词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6期

5 张妍哲;;维吾尔族学生汉语量词习得偏误分析[J];民族翻译;2009年01期

6 沈婷;;新疆口语方言中“子”尾词缀探析[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7 叶晨;;天台方言中的量词重叠“A加A”式[J];汉字文化;2011年04期

8 武文翔;;从政论语体层面浅议陪伴性个体量词“把”的泛化[J];林区教学;2011年08期

9 李崇兴;;宜都话见系二等开口字的读音[J];语言研究;2011年02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正超;;现代汉语时量词研究概述[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王文艺;;布依语与汉语量词比较[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吴启禄;;布依语部分常用动词的虚化用法[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4 海银花;那顺乌日图;;《蒙古语语法信息词典量词分库》的建设[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许敬生;;简论中医古代文献在古汉语研究中的价值[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媛;现代汉语动量词层现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周娟;现代汉语动词与动量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兰佳睿;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D];复旦大学;2008年

4 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周清艳;现代汉语中“V个N/VP”结构与隐性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赵国军;现代汉语变量表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淑梅;鄂东方言的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叶桂郴;《六十种曲》和明代文献的量词[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炯;汉语量化结构的形式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莹;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瑞峰;汉语动量词的语义分析与对外汉语动量词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欢欢;留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动量词及使用偏误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李佩玉;泰国学生汉语动量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丽嘉;印尼在华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文思;跨语言视角的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李在恩;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动量词的偏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8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9 朱彦;《水浒全传》动量词考察及近代汉语动量词发展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甘智林;“V+数词(一)动量词+N”的认知分析[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60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60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d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