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近代汉语“把与”的来源去向及其句法语义探析

发布时间:2018-04-19 21:43

  本文选题:“把与” + 句法功能 ; 参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摘要】:近代汉语中的"把与"可以作动词、准动词、介词。它大约起源于北宋,是短语"把与"词汇化的结果。"把与"从元代开始逐渐让位于后起的"给",直至从共同语中消失。但是,"把与"可能在一些汉语方言中还保留着几种相应形式,那就是"把得"、"把把"等。
[Abstract]:In modern Chinese, Ba and he can be used as verbs, quasi verbs and prepositions. It originated approximately from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was the result of lexicalization of the phrase "put and". From Yuan Dynasty to the beginning of gradually give to the later, until from the common language disappeared. However, there may still be several corresponding forms in some Chinese dialects, that is, "Ba de", "Ba Ba"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中文系;新余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邢福义;“起去”的普方古检视[J];方言;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大为;《醒世姻缘传》中的两种山东方言结构[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史国东;近代汉语被字句结构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李蓝;大方话中的“倒”和“起”[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4期

5 孟凯;中古汉语让步复句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刘道锋;“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7 徐复岭;《汉语大词典》语法问题指瑕[J];辞书研究;1999年06期

8 徐时仪;“打”字的语义分析续补[J];辞书研究;2001年03期

9 程工;汉语“自己”一词的性质[J];当代语言学;1999年02期

10 唐韵;从“底”字短语的产生、发展看《元曲选》“的”字短语[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习之;;现代汉语中还有“动词+将+趋向动词”格式[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3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季琴;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彭育波;“V1着V2”结构多角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洁;英汉翻译与汉语欧化现象[D];外交学院;2001年

2 程凯;汉语是非疑问句的句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王飞华;《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语气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4 丁俊苗;《醒世姻缘传》复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啸;清代“给”字句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唐敏;副词“还”语义网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昊;《焦氏易林》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葛新;方位词“上”、“下”的意义及其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蒋静;从“来/去”的历时演变看连词功能的产生[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朱岩;关联助词的性质和形成[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齐春红;“不得”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徐时仪;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3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4 于康;“V不得”的否定焦点与语法化过程[J];语文研究;2004年02期

5 张振兴!100732;方言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04期

6 徐时仪;;“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昊;;网络热词“伤不起”的语义及其功能分析[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5期

2 邹秋珍;;战国出土与传世文献中的第三人称代词[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孔德琴;;《诗经》“伊”字用法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徐继明;缪建英;;传统语法与现代语法流派对词的研究比较[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5 向梅;;胡、黄、张三套《现代汉语》教材词类划分标准的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6 赵佳佳;王月华;;说“给力”——词义、句法和语用多维度的考察[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6期

7 杨琳;;谈襄阳方言中的“搞”[J];语文学刊;2011年13期

8 丁健纯;;词的否定格式拆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何海英;;简析“这么”的句法特征及语义特征[J];文教资料;2011年19期

10 巫江;;西昌方言词“球”的语义和句法功能初探[J];大家;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艳华;李斌;;信息处理用名词细分类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君;;对一类“A+N”短语特点考察[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亚军;;语用功能词及其词类归属问题[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刘鸣洋;由丽萍;;汉语感知词语的语义角色标注规则初探[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邢红兵;;现代汉语常用动词带宾语能力调查[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尚英;;VV与V一V式动词重叠的特征调查研究[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徐阳春;;关于“的”字的句法分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周美玲;;可换位的描摹性定语句和状语句的比较[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群秀;;现代汉语实词词汇语义知识的研究和实现[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红霞;;“AB的VP/NP”结构中的AB的功能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东北师范大学 彭爽;现代汉语旁指代词功能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刘慧英;口语语病的两个语法成因[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洪波;否定词与副词共现的句法语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2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4 徐艳华;现代汉语实词语法功能考察及词类体系重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王晶;现代汉语实词句法功能的不对称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陈静;《史记》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小穹;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彭春芳;湖南涟源杨家滩话重叠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从《论语》、《孙膑兵法》看先秦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皎;《诗经》叠音词及其句法功能研究[D];宁夏大学;2005年

3 曾伟娟;秦至汉初指示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马予超;《世说新语》形容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5 肖利兰;儿童比喻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劳R,

本文编号:17748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748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0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