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语文学与语言学的传承及发展
本文选题:语文学 + 语言学 ; 参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摘要】:中国传统语文学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语言学作为一门领先的学科正在于语言学研究的内容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语言学与技术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具有思想意识形态的人文性。语言学的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扬弃和完善过程,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描写语言结构的本身,还得联系社会、物理、生理、心理等领域把语言现象置于空间和时间中去描写和解释,涉及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各个方面,从而在传承传统语文学的基础上有更多更实在的建立在实学所获实证基础上的创新,寻求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而不落西方窠臼的中国语言学发展捷径,将中国的语言学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has a profound humanistic spirit. Linguistics as a leading discipline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contents of linguistic resear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activities. Linguistics is different from technical science in essence, and has the humanism of ide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s is the process of sublation and perfection of negation. The study of Chinese linguistics is not limited to describing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but also connecting society, physics and physiology. Psychological and other fields put language phenomena in space and time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which involv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change of people's ideas and so on.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ractical innovation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practical studies, so as to find out a shortcu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nguistics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not falling behind the western stereotypes. To push the study of linguistics in China to a new stage.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1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YY044)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S30402) 上海市教委085工程项目“宋代文献整理与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分类号】:H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士元;;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徐时仪;略论《朱子语类》在近代汉语研究上的价值[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徐时仪;;“喽Up”考[J];语言科学;2005年01期
4 徐时仪;;“民主”的成词及其词义内涵考——兼论西学新词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黄兴涛;近代中国新名词的思想史意义发微——兼谈对于“一般思想史”之认识[J];开放时代;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兴涛;;“话语”分析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7年02期
2 张玉来;近代汉语官话韵书音系复杂性成因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戚雨村,龚放;Hjelmslev和语符学理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胡静;论侗台语与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来源及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张劲秋;据境索义与文言词语训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杨峥琳;刘倩;;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从“结了十年婚”说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陈一,赵惜微;谓词性成分作主语的体词谓语句[J];北方论丛;1998年01期
8 王保东;论汉语非谓形容词[J];北方论丛;1998年06期
9 董爱华;如何理解英语中的省略[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马德全,张兴旺;动词与介词的联系和区别[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3 靳光瑾;郭曙纶;肖航;章云帆;;语料库加工中的规范问题——谈《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集规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陈绂;;浅析日本学生学习助动词的难点与误区[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吴勇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SL)语法教学的“语法词汇化”问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李泉;;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7 左玉河;;2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曾立英;;三字词中类词缀知识库的构建[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8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芮东莉;上古汉语单音节常用词本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庆夏;中医话语跨文化演变的批判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2 张磊;时间副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燕;汉语外来词的名实及其造词法与构词法[D];延边大学;2000年
4 胡仲明;商务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贺菊玲;《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国治;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白瑞雪;“动词+在+地点名词”结构中的重新分析现象[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8 曹路漫;英汉互译中衔接手段和意义的处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徐秀芬;名动组合的偏正结构的多维考察[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春霞;基于语料库的离合词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周广荣;敦煌《悉昙章》歌辞源流考略[J];敦煌研究;2001年01期
2 廖名春;吐鲁番出土文书语词管窥[J];古汉语研究;1990年01期
3 任筱萌;“东西”指称万物的由来及其流变[J];汉字文化;1999年01期
4 黄兴涛;近代中国新名词的思想史意义发微——兼谈对于“一般思想史”之认识[J];开放时代;2003年04期
5 马敏;“绅商”词义及其内涵的几点讨论[J];历史研究;2001年02期
6 徐通锵;“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2期
7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J];史学月刊;2005年05期
8 康保成;梵曲“Up哩U庇胫泄非拇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辉;;我国语言学网络资源调查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年06期
2 张捷;;结构主义与语言学研究对文艺批评的影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刘沛;;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之比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4 徐海女;;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看语言学研究及其应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徐翠波;;翻译研究的发展回顾[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封虹虹;;乔姆斯基管约论的解释力及理论缺陷[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7 朱嘉春;;索绪尔“二重性”语言学思想的辩证观初探[J];海外英语;2011年05期
8 关成勇;;Analysis of Chinese Euphemism[J];海外英语;2011年08期
9 熊涛;;美国应用语言学协会2011年会简述[J];现代外语;2011年03期
10 肖晓燕;;欧美手语语言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钮葆;;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中不可以把“普通话”改称“国语”[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2 李娟;;“语言形式”内涵辨析——附论高名凯先生的语言形式思想[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研究与公共阅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金福;语言学研究“升温”[N];光明日报;2004年
3 戴庆厦;西部开发与语言学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盛玉麒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料库方法:语言学研究的范式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本报通讯员 邓虹、程秀丽 本报记者 郭扶庚;语言学研究跨越式发展令人瞩目[N];光明日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李光辉 王媛媛;首届云南省语言学研究精英论坛在楚雄师院举行[N];楚雄日报(汉);2005年
7 熊轩;《语言与语言学百科全书》出版[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8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通讯员 王树丰 记者 徐华;中国话语语言学研究会成立[N];河北日报;2006年
10 赵强;言语魔方[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朱磊;现代语言学文本中现代汉语的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周瑞敏;诗歌含义生成的语言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芷;汉西附着现象的平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黄仲鸣;香港三及第文体的流变及其语言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7 廖艳君;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消息语篇的衔接和连贯[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彭艳;短语结构语法与依存语法的心理现实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杨春雷;HPSG理论中“自己”和量化名词短语的语用解释的约束条件体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莱;论经济学原理在语言学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D];复旦大学;2009年
2 张传彪;当代流行歌名语言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蔡言胜;《通雅》语文学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4 刘秀艳;试论跨文化交际学的语言学研究路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丽辉;岳麓山大学城店铺名称的语言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任小燕;南京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邹爱琴;徐通锵字本位理论述评[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冯文贺;基于语病评判的语言学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程艳梅;贾公彦语言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段敏;人际交往中权势关系的语言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00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00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