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拈连的语用修辞学解读和“拈连译观”

发布时间:2018-04-28 17:00

  本文选题:拈连 + 语用标记值 ; 参考:《外语学刊》2011年06期


【摘要】:本文首先从语用修辞学视角厘清了拈连研究的是非,指出了英汉拈连的异同,并通过拈连的形式-语义条件,指出了拈连和轭配的异同。拈连使用者就是为了实现较高的语用标记值才使用拈连,因此译者应该着力再现之。"拈连的语用翻译观"的主旨为在尽量等效译出原文的显义和含义的基础上,要尽量"以拈译拈"且不丧失原文的其他修辞价值,在极难的情况下,宁可酌情牺牲原文的意义而以另类拈连或其他修辞手法译之,以达"近效"。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clarifies the right and wrong of th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rhetoric, points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points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isting and the yoke through the form-semantic conditions of the twisting. It is only for the purpose of achieving a higher pragmatic marker value that the twisting user uses the twisting, so the translator should try to reproduce it. "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ragmatic translation view is to try to translate the original text as much as possible on the basis of equivalent meaning and meaning, without losing the rhetorical value of the original text, so that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do so. We prefer to sacrifice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translate it by other rhetorical devices.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
【分类号】:H030;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宋小平;syllepsis与zeugma的异同[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黎昌抱;Syllepsis和Zeugma辞格比较与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周永惠;拈连和比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俞家钲;译林漫步[J];中国翻译;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利锋,徐惠娟;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谈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曹德和;修辞学是否属于边缘学科讨论述评[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3 范云,邓忠,范振东;的语视角下翻译的不对等问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宋玉霞;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束金星,陈红,徐玉娟,金春霞;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段胜峰;从几则修辞格翻译实例谈英汉翻译中的不可译性[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吴金花;移就新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吴景红;英汉委婉语刍议[J];常州工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9 曹石珠;汉字修辞可以构成修辞格[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10 张利莹;;字谜中的拆字[J];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郑惠瑛;;曲径通“幽”——幽默翻译的障碍及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王冬梅;;文学性与文学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林德全;论教育叙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勤玲;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刘宁;《史记》叙事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温建平;翻译中价值组合体的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10 赵德全;纯理功能的传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新芳;[D];郑州大学;2002年

2 郭小春;英语演讲辞中的礼貌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邹起寿;品牌个性的塑造[D];厦门大学;2002年

4 罗怿;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谈隐喻翻译[D];四川大学;2002年

5 唐小春;中英文常用修辞格对比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6 安允涛;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翻译[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费国萍;符号学在翻译领域的历史性扩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沈广湫 ;论英语幽默语言的汉译策略[D];广西大学;2003年

9 仇如慧;语境的层级性对翻译的影响和作用[D];广西大学;2003年

10 李晓虹;跨文化交际中的委婉语解读[D];广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16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16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e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