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韵文中阴入相混现象之考察
本文选题:敦煌韵文 + 阴入相混 ; 参考:《语言科学》2011年04期
【摘要】:敦煌曲子词中有4例、变文中有2例阴入混押的现象。敦煌世俗材料的异文别字中,也存在同一个阴声韵可以与不同韵尾的入声相混,同一入声也对应不同的阴声韵。敦煌曲子词与变文中,入声字同阴声字合押并不多见。但敦煌诗歌中,无一例阴入互押的现象。曲子词和变文中的阴入混押现象,体现了在唐五代时期西北尤其是河西地区的方言中,入声韵尾开始消变了。
[Abstract]:There are 4 cases in Dunhuang tunes and 2 cases in transliteration. In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Dunhuang secular materials, the same Yin rhyme can be mixed with the different rhyme endings, and the same voice also corresponds to different Yin rhymes. In Dunhuang tunes and variations, it is rare to se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words of entering the song and the words of the Yin. However, Dunhuang poetry, there is no case of Yin into the phenomenon of mutual custody.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especially in the dialects of Hexi region, the rhyme began to disappear.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0YYB006) 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0705079)的支持
【分类号】:H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廖名春;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别字异文看五至八世纪初西北方音的韵母[J];古汉语研究;1992年01期
2 孙其芳;;敦煌词中的方音释例[J];社会科学;1982年03期
3 黄艾榕,张盛如;从回鹘文《玄奘传》看西北方言入声的演化[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4 龙晦;;唐五代西北方音与敦煌文献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5 孙伯君;;西夏译经的梵汉对音与汉语西北方音[J];语言研究;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泰松;唐五代关中诗人律诗失律现象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黄易青;;从宋跋本王仁f+《刊谬补缺切韵》看唇音字的开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吴继红;;重读《中国音韵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0年04期
4 黎新第;;近代汉语声母全浊清化研究述评[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周文德;读《广韵》人声卷[J];重庆师专学报;1998年04期
6 张建民;;夏河藏语中的汉借词与汉语西北方音[J];中国藏学;2011年02期
7 张伟芳;;常州方言匣母的读音类型与历史演变[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2期
8 丁治民;;敦煌残卷《笺注本切韵》所引《说文》反切考[J];敦煌研究;2011年01期
9 张平忠;中古以来齿音声母的历史演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10 侯莉;张平忠;;中古齿音开合口在现代的演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翠阳;慧琳《一切经音义》韵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2 宋兆祥;中上古汉朝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郭丽;湖北西南官话音韵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于建松;早期韵图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许們;中古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建军;河州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利;晋东南晋语语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郑伟;太湖片吴语音韵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瞿建慧;湘语辰溆片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红;《切韵指掌图》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建娘;王植《韵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柯建林;清孙PX《尔雅直音》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蔡丽华;《音韵日月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潘新玲;《篆隶万象名义》音系与《广韵》音系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周丹丹;《切韵考》切语偶疏和借用条例之辨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崔娜娜;兴县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范桂忠;汉泰诗歌音乐性的对比[D];复旦大学;2010年
8 丁文艳;《韵法直图》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徐陶;从《集韵》与《广韵》小韵的比较看《集韵》音系的特点[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卢红红;《韵法横图》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聂鸿音;回鹘文《玄奘传》中的汉字古音[J];民族语文;1998年06期
2 聂鸿音;慧琳译音研究[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3 耿世民;回鹘文《玄奘传》及其译者胜光法师[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满子;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读后[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6期
2 胡星林;令·引·近·慢[J];阅读与写作;2001年03期
3 储泰松;唐五代关中文人的用韵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程国赋;论唐五代士子文化心态的嬗变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J];学术研究;2003年03期
5 谢生保;谢静;;敦煌文献与水陆法会——敦煌唐五代时期水陆法会研究[J];敦煌研究;2006年02期
6 乜小红;;略论唐代民间养牛业[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5期
7 霍小敏;;试论唐五代租庸使[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刘勇强;;探索早期白话小说历史面貌的力作——评俞晓红新著《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金滢坤;;论唐五代科举对婚姻观念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王辉斌;;掷地有声 独树一帜——评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J];长江学术;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滢坤;;唐五代童子科与儿童教育[A];中国中古史论集——中国中古社会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2 陈耀东;陈思群;;唐代文学家新考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补略[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二辑)[C];2006年
3 王国良;;唐五代的仙境传说[A];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4 李亮伟;;论唐五代山水词[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二辑)[C];2006年
5 刘文波;;唐五代泉州社会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兴起[A];“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徐晓望;;论唐五代福建土著的汉化进程——论汉民族在福建的形成[A];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陶敏;;读唐五代笔记札记三题[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二辑)[C];2006年
8 巩本栋;;唐五代诗格中的“势”论新探[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彭国忠;;唐五代北宋绘画与词[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10 陆离;;唐五代敦煌的司仓参军、仓曹与仓司——兼论唐五代敦煌地区的仓廪制度[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晋如(自由撰稿人);唐五代时的词与情[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记者 茆琛;莫高窟出土剪纸填补唐五代剪纸实物空白[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王义芝;《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简评[N];中国文物报;2005年
4 吴琼;繁征博考 意态沉着[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苏州大学文学院 罗时进;评《唐五代逐臣和贬谪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8年
6 晓玉;缥瓦及其他[N];中国文物报;2005年
7 高启新;点评在才情文胆间[N];中国保险报;2003年
8 记者 闫雪静;玉河蹄窝古道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N];北京日报;2010年
9 许伯卿;宋词题材“狭深”辨析[N];光明日报;2005年
10 游上;唐代成都的民营出版社[N];成都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乜小红;唐五代畜牧经济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郭海文;唐五代女性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宫洪涛;论唐五代北宋的“诗人之词”[D];暨南大学;2010年
4 苏金花;唐五代敦煌绿洲农业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罗宁;唐五代轶事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罗争鸣;唐五代道教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查明昊;转型中的唐五代诗僧群体[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蔡静波;唐五代笔记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洁;唐五代重叠的“调量”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赵晓飞;唐五代楙书引《说文》考[D];河南大学;2011年
3 亓艳敏;唐五代改姓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陶贞安;敦煌歌辞用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宫月;唐五代宫廷女性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游黎;唐五代量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鲁茜;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及其流变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付义琴;唐五代“V+(O)+X”句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璐;唐五代民间命运观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项波;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佛教故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18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18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