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欧洲语言学新浪漫主义的精神中间世界

发布时间:2018-04-29 09:48

  本文选题:欧洲语言学 + 新浪漫主义 ; 参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摘要】:研究德国新浪漫主义现代语言学家莱奥.魏斯格贝尔的语言中间世界学说,可以梳理这一学说和19世纪浪漫主义学者洪堡特及20世纪同时代其他新浪漫主义学者的联系。语言中间世界学说从语言功效上认定语言的本质,是立足于语言的文化功能透视语言意义和形式的建构;从语言内容的独立性认定精神中间世界的位置,又须肯定语言形式和语言所指内容、现象的视角相关性。由此,我们可以讨论语言连接人与世界的根本作用,并以此回应德国语言学界对"精神中间世界"的批评。
[Abstract]:A study of modern German Romantic linguist Leo. Weiss Goebel's theory of the middle world of language can sort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theory and the Romantic scholar Hunbaut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other Neo-Romantic scholars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theory of the intermediate world of language determine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efficacy, which is based on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language and perspectiv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anguage meaning and form, and determines the position of the spiritual middle world from the independence of language content.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confirm the relevance of linguistic forms and linguistic references to the visual angle of phenomena. Therefore, we can discuss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language linking man and the world, and respond to the criticism of the spiritual middle world by German linguist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H0-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德勇;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王永德;汉语句子理解进程中句法整合与语义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3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谢树放;;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黄育才;正确看待当前的汉英混用现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8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彭启福;论科学的目标追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汪裕雄;艺境求索中的文化批判──宗白华美学思想评议之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平;;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逻辑——从冯友兰中西逻辑观看逻辑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魏向清;;外向型汉英词典编纂的文化传播及其原则初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张开城;;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和海洋文化[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LIU Caiyu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omskyan Transformal Linguistics and Hallidayean Functional Linguistics[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锦芳;;中西文化下广告翻译的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韦世林;;空符号(blank-sign)与空集合的关系初探[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10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3 王荣国;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4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戚业国;民间高等教育投资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海江;汉语方言义位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晓军;试论韩非的帝王之术——韩非管理心理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东;《孟子字义疏证》发微[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蒋斌;《论语》与《道德经》的美学精神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1年

6 李近远;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潘龙刚;语感、语言意识与语文教学论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裴国丽;英汉民族思维模式差异对语篇构成的影响及翻译[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9 李世讴;管理文化的反思与前瞻[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敏;语言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819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19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4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