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8 22:19

  本文选题:叙事 + 言语行为 ; 参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摘要】:叙事本质上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言语行为系统。叙事行为包括真实世界的与虚拟世界的,即作者对读者实施的言语行为与作品中人物之间实施的言语行为。对应于言语行为三分法,叙事也可分为三个相对应的行为:(1)它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读者、作品内人物的听者表达了一系列叙事命题,这可视为双重性言内行为;(2)它表达出了叙事人(包括作品内人物的言者)的深层交际意图,这可视为双重性言外行为;(3)它是作者和读者、作品内人物之间的双重性的双方互动过程,能够引起读者、作品内人物的听者的情感共鸣,这可视为双重性言后行为。叙事形式可分为对白、独白和旁白三种,每种形式的言语行为分析图式各不相同。作为一个系统,叙事是由一个个微观言语行为组成的行为序列,在序列中起统领性作用的微观言语行为决定了整个宏观言语行为的核心意图。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叙事进行分析,有助于加强对作品语言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对语言教学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Abstract]:Narration is in essence a complicated and special speech act system. Narrative behavior includes real world and virtual world, that is, the speech act of the author to the reader and the speech act between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Corresponding to the trilogy of speech acts, narration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three corresponding acts: 1) it expresses a series of narrative propositions to the readers, the listener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either orally or in writing. This can be regarded as a duality of intra verbal behavior. (2) it expresses the deep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of the narrator (including the speaker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dual nature of the extra-verbal behavior. It is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 The du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can arouse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of the readers and the listener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duality postverbal behavior. Narrative form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dialogue, monologue and narration. As a system, narration is composed of a series of micro speech acts. The micro speech acts, which play a dominant role in the sequence, determine the core intention of the whole macro speech acts. The analysis of narration by speech act theory is helpful 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of the works, and also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language teaching.
【作者单位】: 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
【分类号】:H0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立丹;张希玲;;拟亲属称谓习俗的文化功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3期

2 方艳;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语境的设置[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赖翅萍;日常会话与宏大叙事——《茶馆》的语用学解读兼及十七年文学的叙事方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潘尔艳;广告语中的心智世界[J];商业研究;2005年11期

5 高淑英;;礼貌原则导致的会话“不合作”现象[J];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陈爱勤;英语重音·语义·语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黄强,梁颖;外交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8 徐秀芝;略论高校现代汉语教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丛石;张慧丽;;论英语自学能力的养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10 董巧稚;;浅析外交中的委婉语[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文睿;;俏皮机智,轻松活脱——利用索振羽的幽默准则分析《认真的重要性》的幽默色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2005年

8 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李成军;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雅青;确定与歧义之间的最佳点[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2 谭弘剑;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孙静;论语境顺应[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郭智颖;翻译的语用观[D];广西大学;2002年

5 孙昂;关联理论与翻译[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艳;《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合作原则的违反[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梅;广告中隐喻的含义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可;俄汉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9 杜海;浅析语用学三要素——语境、会话目的与语用原则[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严先慧;关联与言语幽默理解[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鹏鹏;;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J];青年科学;2010年01期

2 胡仁强;;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特色[J];文教资料;2010年01期

3 倪健新;马庆霞;;言语行为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J];文教资料;2010年01期

4 王R,

本文编号:1863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63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1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