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音背隐音义》书名的拟定及其成书年代
本文选题:西夏文文献 + 《同音》丁种本 ; 参考:《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摘要】:《同音背隐音义》是针对此前所称"《音同》(丁种本)背注"这个文献题名而拟定的正式书题。《同音》丁种本是俄藏黑水城西夏文文献之一种(俄藏编号X 1),该文献仅存前33页,是一个残本。《同音》丁种本是《同音》乙种本系统(新版)中的一个版本。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除两页序言以外,该文献每页正文的背面多有墨书小字注释文字,原来称为"背注",我们现在改称"背隐音义"。虽然《同音背隐音义》这种著述形式在西夏文文献中比较罕见,但是其在六朝以降的汉文文献中却屡见不鲜,如《说文音隐》、《毛诗背隐义》等。由于这种"音义"类注释正好写在某个文献的背面与该字相对应的位置,故名之曰"音隐"、"音义隐"等。
[Abstract]:"homophonic recessive phonetic meaning" is a formal title for the title of the previously known document "the same tone" (D species) back note. The "homonym" D species is one of the documents in the Xixia language of Blackwater City, Russia (Russian Tibet No. X 1A, the first 33 pages of this document remain). Is a remnant. "homonym" D is a version of the "homonym > B" system (new edition).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except for the two pages of preface, the back of each page of the text has many small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was originally called "back note", and we are now renamed "reciting implicit meaning". Although the writing form of "homophonic recessive phonetic meaning" is rare in the literature of Xixia, it is not uncommon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six dynasties, such as "saying the meaning of the Yin", "Mao's poem reciting the meaning", and so on. Since this kind of "phonetic" annotation is written in the posi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word on the back of a document, it is called "phonetic hidden", "phonetic meaning implicit" and so on.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黑水城西夏文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0&ZD081)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200717)
【分类号】:H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阿财;;论敦煌文献展现的六朝隋唐注释学——以《毛诗音隐》为例[J];敦煌学辑刊;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莉;;汉晋诸子“论”体考述——以《文心雕龙·论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陈德弟;;试论十六国北朝的官私藏书[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陈琳国;;休屠、屠各和刘渊族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伍媛媛;;试论《<隋书·经籍志>考证》中的“类中分类”[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年02期
5 耿振东;;“‘轻重’篇尤鄙俗”之“鄙俗”释义[J];德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邵毅平;周峨;;论古典目录学的“小说”概念的非文体性质——兼论古今两种“小说”概念的本质区别[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施建雄;王鸣盛历史地理考证的理性探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刘群栋;屠青;;读曹植作品序文发疑[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9 范兆飞;;魏晋之际的党派分野和士族升降——以淮南三叛中的太原士族群为中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王锦贵;;中华文献资源采金矿——正史史志系列简论[J];图书与情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顾涛;;汉唐经学史料索隐——“(皇侃《论语义疏》)存汉晋经学之一线”说绎析[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侯廷生;;冀州牧初探[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3 冯培红;;关于归义军节度使官制的几个问题[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4 周运中;;杨吴、南唐政区地理考[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北魏宗室阶层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王yN;《礼记·乐记》研究论稿[D];暨南大学;2009年
3 王守亮;汉代小说史叙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伟娜;“沈诗任笔”——沈约任f 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陈于柱;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敦煌禄命书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耿振东;《管子》接受史(宋以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达志;唐代后期藩镇与州之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李强;敦煌写本《|o金》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戴丽琴;《世说新语》与佛教[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玉春;大夏国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德权;夏燮《明通鉴》论赞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韩峰;元代文言小说叙录[D];扬州大学;2010年
3 柳军;精怪、鬼魅、神仙[D];河北大学;2007年
4 郑国画;南宋四明史氏三相政治活动及其比较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5 史霖;十六国时期汉赵国疆域政区的变迁[D];复旦大学;2010年
6 张艳芳;先秦易学的几个问题[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柯镇昌;龙亢桓氏与文学[D];厦门大学;2008年
8 吴麒麟;东汉北京地方政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闫祥云;鲜卑族著述钩沉[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高金霞;束fs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彭向前;;夏译汉籍校勘价值举隅[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梁松涛;杨富学;;《圣威平夷歌》中所见西夏与克烈和亲事小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史金波;;《英藏黑水城文献》定名刍议及补正[A];西夏学(第五辑)——首届西夏学国际论坛专号(上)[C];2010年
,本文编号:1894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894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