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英汉语重叠词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1 14:22

  本文选题:重叠词 + 结构 ; 参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摘要】:重叠词是同形重复或叠合产生的词,是英汉语共有的语言现象。从英汉语重叠词对比研究中可以发现:汉语中的重叠词数量远远多于英语;汉语重叠词造词格式灵活多样,构成的词丰富多彩;汉语中许多重叠词与其基本词素词可构成同义关系,一个词素可以与其他词素重叠构成多个同义词,只是语体和感情色彩不同,而英语中这种现象几乎绝无仅有,重叠词的整体意义与构成成分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英汉语中重叠词尽管存在相同之处,然而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无论是在地位、形式、功能和作用上,两种语言都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Abstract]:Reduplication is a common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we can find that the number of reduplicates in Chinese is much more than that in English, the forms of reduplicative words in Chinese are flexible and varied, and the words in Chinese are rich and colorful. Many reduplicative words in Chinese can form synonyms with their basic morphemes. One morpheme can overlap with other morphemes to form multiple synonyms, but the style and emotional color are different, but this phenomenon is almost unique in English. There is no relation between the whole meaning and the composition of reduplicative words. Although there are similariti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each aspect, whether in terms of status, form, function and function, neither language can be used in the same languag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杨峥琳;刘倩;;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从“结了十年婚”说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王立;汉语方位词身份的确认与N+L结构的收词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5 张颖;对复谓结构中“引陪式”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6 倪兰;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7 周春林;移就辞格浅谈[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8 秦华镇;“X化”结构构成限制及条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赵玉闪,谢婧;英汉语音系统的差异辨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韩梅;由动词“是”+结构助词“的”构成的判断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肖霞;;对连续话语中一些结构轻音音节的声学特性分析[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2 朱其智;;“由”字句的语篇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柯彼德;;以话题为纲——提高汉语语法教学效率的新尝试[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戴晓雪;;超音段成分的表意功能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朴正九;;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语法条件及其教学[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6 朱其智;;留学生生造词语的偏误类型及偏误成因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7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贤景;三种否定比较句的联系与区别——“不如”、“不比”、“没有”型比较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陈烁;《儿女英雄传》状态词研究——从《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的比较看《儿女英雄传》中状态词的若干特点[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雪莲;《水浒全传》的数量表达方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梁茜;中国学生英语俄文中的文化迁移及其教学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洪岩;英汉情态助动词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6 曹依民;主述位切分与翻译[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朝富;论庾信诗文的修辞艺术[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曾江霞;人际功能等值与戏剧翻译[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9 郑敏惠;福州方言“有+VP”句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美霞;现代汉语双音节缩合词语语素选择的制约机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向樱;;《庄子》成语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2 崔山佳;;“V在了N”格式补说三题[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南宏宇;黄玉果;;试论在“话题—说明”框架中汉语句子的生成关系[J];钦州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马骅;;语言文化学的表象理论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5 董运生;;简论“被”字号新词[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6 王冰;;汉语复音词判定标准述评[J];语文学刊;2011年10期

7 顾介鑫;;汉语复合词的中心性问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阿布都热合曼·库尔班;胡开兰;;现代维吾尔语里的偏正词组及其在句中的作用[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本刊编辑部;;使用标点符号的注意事项[J];中华护理杂志;2011年09期

10 刘万勤;;“八字没一撇”的由来[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学纯;;辞格生成与理解:语义·语篇·结构[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曾玉萍;毛世桢;;PSC朗读语调能力结构的统计研究[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朱德培;;试谈科技文章的汉语修辞[A];学报编辑论丛(第一集)[C];1990年

4 肖华云;俞士汶;;文学作品中的颜色词分布探析[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桂成;;说“像”及“似的、一样、一般”[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谢英;;也说比喻的结构[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郑述谱;;语言单位与词典的类型及结构[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8 张蕾;;代词“他”的虚指用法及产生原因——兼论“V他+……”结构的特征[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徐晓菲;;浅谈汉英句法之差异[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10 于江生;;语义指向的形式模型[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海明;生命度与汉语句法的若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亓文香;汉语典故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姜莉芳;阿美语偏正短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刘文正;《太平经》动词及相关基本句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旺喜;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爱梅;网络聊天室里语码转换现象的结构和功能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2 王珏白;顺应论框架下的增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刘正江;现代维吾尔语成语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4 马欣欣;扩展型前序列的结构与作用—分析访谈节目Larry King Live[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苏改联;中文时尚杂志中语码转换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6 陈曦;句群中的转折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敏;汉语网聊词汇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过玉兰;现代汉语差比句的结构类型研究及其类型学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罗茵;“X的VP”结构的语法、语义、语用特点和相关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中侠;魏晋碑刻复音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19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19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9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