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方言阴声韵百年来的演变
本文选题:太原方言 + 阴声韵 ; 参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摘要】:运用历史比较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太原方言阴声韵百年来的演变进行分析,通过与汉民族共同语及周边地区方言的比较,探索阴声韵演变的轨迹和特点,发现太原方言阴声韵与汉民族共同语在很多方面已趋于一致,并进一步受到普通话的影响。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historical comparis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Yin and rhyme in Taiyuan dialect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and explores the track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Yin and rhyme 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common language of Han nationality and its surrounding dialects. It is found that the yin rhyme of Taiyuan dialect and the common language of Han nationality tend to be consistent in many aspects, and are further influenced by Putonghua.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晋方言语音百年来的演变研究”(07AYY002) 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支持项目“晋方言共时与历时研究”(0805213)
【分类号】:H172.2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洁;太原方音百年来的演变[D];山西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永安,张俊;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汉语阐释[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2 高永安,康全中;“做”“作”两个字的关系[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黎新第;20世纪《中原音韵》音系研究进程与方法回顾[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杨月蓉;从“着”与“教”的注音谈辞书注音原则[J];辞书研究;2004年03期
5 伍巍,蒋尊国;汉语方言中表示“拨出(饭菜)”的“减”[J];辞书研究;2005年03期
6 张济川;“吐蕃”:读tǔbō还是tǔfān[J];中国藏学;2000年02期
7 杨霞;小议仲长统的诗歌[J];滁州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8 丁治民;李俊民、段氏二妙诗词文用韵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马文忠;晋方言里的“圪”字[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10 谭伦华;关于汉语北方话“平分阴阳”的年代[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永安;;汉藏语系语言诗歌押韵情况简析[A];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2 孙伯君;宋元史籍中的女真语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崔淑慧;山西北区方言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周赛红;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冯靓芸;《汉书》通假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戴黎刚;闽语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D];复旦大学;2005年
9 王进安;《韵学集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长书;《国语》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芹;《经典释文》中的舌音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周建国;唐洋方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白静茹;大同方言的入声[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衍军;泗水方言语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新民;清代“说文学”专著之书目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2年
6 张小英;《切韵声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赵立伟;《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俗字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阳欣;《大正藏》音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陆勤;近五十年来扬州方言语音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金锋;张衡韵文创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崔容;太原方言新派老派的语音差异[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原慧艳;;晋城方音阴声韵百年来的演变[J];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郝小明;太原方言声母及声调对学说普通话的干扰[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郝小明;太原方言韵母对学说普通话的干扰[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温端政;陈子明;;太原方言同音字汇(续)[J];语文研究;1992年04期
5 戎文敏;《太原方言词典》简介[J];方言;1995年02期
6 余志鸿;王临惠;马文忠;;评郭建荣《太原方言民俗词语》的抄袭行为[J];语文研究;1993年01期
7 杜晓萍;《大唐秦王词话》阴声韵用韵考[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8 温栗;;太原方言的舒声促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赵秉璇;;太原方言里的反语骈词[J];语文研究;1984年01期
10 顾黔;;论盐城方言咸山两摄舒声韵与阴声韵的关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翁春;;试析中古-m尾韵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发展的不平衡性[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朱爱平;;对太原方言区PSC中“二乙”语音特征的分析和思考[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蔡丽华;;《音韵日月灯》研究——省辞书学会第五届大会发言报告[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谢自立;;南雄雄州镇方言里的促变音[A];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邢向东;;陕北晋语沿河方言语法成分的语音变异[A];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林吟;;福州方言韵书《戚林八音》与《加订美全八音》的比较[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林双萍;;谈汝城话[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马彪;;哈尔滨方言描写性词缀源流考[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9 魏薇;;论韵图中入声韵与阴阳声韵相配的变化——兼论入声塞音韵尾的消失[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丽;湖北西南官话音韵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淑慧;山西北区方言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晓洁;从傅山论著看十七世纪的太原方言[D];山西大学;2010年
2 张晶;临汾方言与太原方言、西安方言词法比较[D];云南大学;2011年
3 吕泉;桂北平话阴声韵的演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4 Zhai Runmei(翟润梅);[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莹;张可久散曲用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范金武;太原话塞音、塞擦音、鼻音的声学分析及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魏薇;韵图中入声韵与阴阳声韵相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胥淳;南北朝诗歌用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武芳;马寿龄《说文段注撰要》通假字音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静;近代汉语韵尾发展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22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22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