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意识形态”——从“名从主人,物从中国”谈起

发布时间:2018-05-24 05:34

  本文选题:中国传统译论 + 意识形态翻译研究 ; 参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摘要】:"名从主人,物从中国"是孔子关于专名翻译的最早论述,体现了儒家的"夷夏之辨"思想,即中国的道德礼仪文化优于异族文化的大国文化心态,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正统意识形态之一。这种自我中心的文化倾向,是文化本位主义的体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容,在翻译实践中表现为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自觉归化。
[Abstract]:"name from master, material from China" is Confucius' earliest exposit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proper names, which embodies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differentiation of Yi Xia", that is, the cultural mentality of a great country in which the Chinese moral and ceremonial culture is superior to that of other cultures.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orthodox ideologies in China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This self-centered cultural tendency is the embodiment of cultural identity, which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it is manifested by the conscious domestication of foreign cultures in Chinese cultur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
【分类号】:H05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阳国亮;黄艳;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汤家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潘德荣;回顾与反思:关于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周宏;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叶美芳,牛文君;诠释学研究中的拓展与泛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文丽;;一场视觉狂欢的夜宴——浅析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的广告话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7 李淑云;;从《诗经》中有鲁颂而无鲁风来谈“礼”[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8 孙丹虹,姜哲军;喧嚣世纪的启明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文本意识形态辨析[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9 刘雪河;先秦“义”学新论[J];北方论丛;2002年03期

10 刘岩,展明锋;意识形态导向是思想政治工作成败得失的关键——兼论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郭淑新;臧宏;;朱熹敬畏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蕴[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单小曦;;“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命题解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3 孙力;;发展的困境与文化选择的关键性[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4 谢忠文;;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结构转型:动力、路径与模型——一个理论建构的尝试[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永刚;;由“意识形态”问题所展示的文学理论姿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董学文;李志宏;;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意识形式——兼析所谓“文艺学的第一原理”[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孟凡君;;简论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谷鹏;《白毛女》的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 潘西华;“文化领导权”:无产阶级政权合法性的基石[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李云;中国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5 蔡美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党报作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郁卉;政治实践与思想干预[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2 李秀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静;论科学发展观语境下的新闻视野[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4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苑岭;当代师范大学生政治信念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爱臣;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7 贾二凤;从娱乐明星的非常态行为看媒体的精神高压[D];河北大学;2009年

8 王琰;元杂剧神仙道化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9 葛惠云;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地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陈燕敏;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与嬗变[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连庄;;浅论“夷夏之辨”在孔子民族观上的表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王艳;;对“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翻译理论的冷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2期

3 魏莉芳;;中国传统译论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6期

4 张刚;;元儒民族思想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刘立夫;;王夫之夷夏之辨与民族爱国主义[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刘政仙;;中国传统译论的特色、局限与现代走向[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李丽杰;;中国传统对外理念与涉外机构[J];兰台世界;2009年18期

8 王保国;;“夷夏之辨”与中原文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韦兵;;夷夏之辨与雅俗之分:唐宋变革视野下的宋代儒家历、历家历之争[J];学术月刊;2009年06期

10 马向辉;;不可通约性视阈下的王国维译论——《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一文的现代阐释[J];求索;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卫军;;姜炳璋《读左补义》取义研究[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2 张晓琳;刘树勇;;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述活动[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3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目录[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贾小叶;;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5 贾小叶;;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白建灵;;论回族形成的外部压力[A];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萧仕平;;连横的正统意识——兼论《台湾通史》无“台独”理念[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8 罗义俊;;“黄宗羲现象”与《明夷待访,

本文编号:1927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27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b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