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以”的多元词汇化与语法化
本文选题:“加以” + 多元词汇化 ; 参考:《语言科学》2011年06期
【摘要】:多元词汇化与语法化是存在多重路径的语言演变现象。"加以"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具有多功能性。历时上它经历了多元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四重演变,演变结果分别为:表"加上"义的动词、连词"加以"、表"施及"义的一般动词以及形式动词"加以"。其演变的主要机制和动因是去范畴化和介词并入。此外,连词"加以"的形成还与所在的句法结构密切相关,而形式动词"加以"的形成还与汉语动名互转的无标记性以及韵律等因素有关。在"加以"的多元词汇化和语法化中,除了句法结构等因素外,"加"的语素义对其演变路径、分化及其结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Abstract]:Multivariate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are linguistic evolutions with multiple paths. " The synchronic plane of modern Chinese has many functions. Diachronically, it has undergone a four-fold evolution of multi-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The result of the evolution is as follows: the verb with meaning, the conjunction with the meaning, the general verb with meaning and the verb with form, respectively. The main mechanism and motivation of its evolution are de-categorization and preposition incorporation. In addition, the formation of conjunction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syntactic structure, while the formation of formal verbs is also related to the unmarked nature and prosody of verb and noun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In the multivariate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 "Ze", besides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other factors, the morpheme meaning of "Ji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its evolution path, differentiation and its result.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跨层结构的词汇化研究”(10CYY030)的阶段性成果 上海市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S30402)的资助
【分类号】:H146.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振玉;金文“以”字用法初探[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2 张家文;古汉语介词“以”支配成分的移位和省略[J];古汉语研究;2001年04期
3 喻遂生;甲骨文“在”字介词用法例证[J];古汉语研究;2002年04期
4 田范芬;连词“以及”的历史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4年01期
5 周守晋;战国简帛中介引时间的"以"[J];古汉语研究;2004年04期
6 蒋海莉;;试析“所以”的词汇化路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张旺熹;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J];汉语学习;2004年01期
8 石定栩;;区分名词与动词的标准、方法及后果[J];汉语学习;2007年04期
9 王政红;偏正的NV结构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10 薛安勤;从《国语》看战国初期“以”的用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方向红;宋春阳;;介连兼类词“以”的句法语义区别特征及消歧策略[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何洪峰;汉语方式状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6 吴金花;中古汉语时间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建姣;东汉砖文虚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小东;句法规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军;先秦汉语双宾语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马静恒;《淮南子》介词“以”“于”“於”“乎”研究[D];新疆大学;2002年
3 吴金花;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唐智燕;今文《尚书》动词语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钰;《郭店楚墓竹简》虚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6 罗庆云;《诗经》介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王静;《荀子》介词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8 尚红;《三国志》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玉环;先秦汉语介词的判断问题[D];暨南大学;2005年
10 王丙山;《碧岩录》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大网;《语用学》杂志话语标记专辑(1998)介绍[J];当代语言学;2001年02期
2 吴长安;;“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J];当代语言学;2006年03期
3 黄大网;话语标记研究综述[J];福建外语;2001年01期
4 方环海;刘继磊;赵鸣;;“X了”的虚化问题——以“完了”的个案研究为例[J];汉语学习;2007年03期
5 齐沪扬;情态语气范畴中语气词的功能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朱冠明;情态与汉语情态动词[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7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1期
8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9 高增霞;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完了”[J];语文研究;2004年04期
10 徐枢;谭景春;;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词类标注的说明[J];中国语文;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伶楠;现代汉语双音词“X了”的虚化与词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62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62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