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重动句补语语义指向分析
本文选题:重动句 + 补语 ; 参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摘要】:重动句补语的语义指向丰富,表现在三大类九小类。三大类为他指、自指和兼指,其中,以他指的情况最为常见。他指包括了七个小类,即补语指向主语、动词、动核结构、受事宾语、工具宾语、伴随宾语和旁及宾语;自指包括一个小类,即补语自身;兼指包括一个小类,指补语既指向主语,也指向前一个动核结构。重动句补语的语义指向表现为多样性、层级性和宾语成分突出性三个特点。
[Abstract]:The semantic direction of verb-repeating complement is abundant,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ree categories and nine subcategories. He refers to the three major categories, self-and concurrently, in which he refers to the most common situation. He refers to seven subcategories, that is, complement to subject, verb, verb-nuclear structure, subject, tool object, accompanying object and bystander; self-reference includes a subclass, that is, complement itself; and it includes a subclass. A complement refers to both the subject and the former moving-nucleus structure. The semantic orientation of verb-repeating complements is characterized by diversity, hierarchy and salience of object components.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项目(07CYY021,09BYY052) 江苏社会科学项目(08YYD012,08YYD017)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戴耀晶;试说汉语重动句的语法价值[J];汉语学习;1998年02期
2 李咸菊;重动句的语义关系及补语的语义指向规律[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杨玉玲;;重动句和“把”字句的使用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02期
4 唐翠菊;;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1期
5 刘雪芹;试论现代汉语重动句的语法等级[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王灿龙;;重动句补议[J];中国语文;1999年02期
7 范晓;复动“V得”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诗穹;;一层偏正结构的内部歧义现象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周国光,黎洪;现代汉语制作动词的配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饶宏泉;;倒置致使句补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张健军;;配价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2期
6 杨晓敏;;施事、受事语义关系不明的歧义成因[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林忠;;功能语法视角下的重动句句法语义考察[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8 王长武;;复动补充复句的语义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9 邵天松;粘着体宾动词的配价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岳利民;作结果补语的"清楚"的词性及语义指向[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殷国光;华建光;;《庄子》动词配价研究[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2 杨海明;;被字句中弱施动角色的层级[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冀铁亮;孙薇薇;穗志方;;语言学与统计方法结合建立汉语动词子类框架类型集[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芳;张斌语法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PHAN VU TUAN ANH(潘武俊英);越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洁;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潘泰;现代汉语移动义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文正;《太平经》动词及相关基本句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蒋本蓉;“意思—文本”模式的词库理论与词库建设[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田臻;汉语静态存在构式对动作动词的语义制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翼;汉语拷贝构式的事件域多重传承模型分析方案[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2 余娟;汉语二价动词及相关句型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3 李玲玲;《史记》交互动词配价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4 李军征;汉语动名述宾组配(1+2)的整合度高低及其熟语化倾向[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谢雅丽;汉语“V成”的句法语义研究及语法化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冯芳;汉英被动范畴的认知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朴花艳;汉韩索取类动词配价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8 袁欣;“往+A+里+V”格式及其相关格式考察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付云华;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10 徐英爱;现代汉语致使句与韩语相关句式比较[D];复旦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讷,石毓智;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J];国外语言学;1997年03期
2 戴耀晶;试说汉语重动句的语法价值[J];汉语学习;1998年02期
3 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03期
4 唐翠菊;;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1期
5 刘雪芹;重动句的句法语义问题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6 刘雪芹;重动句研究综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7 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J];中国语文;1994年03期
8 黄月圆;;把/被结构与动词重复结构的互补分布现象[J];中国语文;1996年02期
9 袁毓林;;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J];中国语文;1996年04期
10 项开喜;;汉语重动句式的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思旭;;补语“完”的内部分化、语义差异及融合度等级[J];语言研究;2010年01期
2 孙月美;刘营;;动体式“把”字句对动词的选择限制[J];现代交际;2010年01期
3 王德寿;;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分析方法[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钟小勇;;重动句宾语话语指称性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2期
5 谢润姿;;揭阳方言补语结构特征[J];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林忠;;功能语法视角下的重动句句法语义考察[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7 卢海;;河南新县方言补语的可能式[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6期
8 李俊瑜;;重动句中“V”的句法特征[J];语文学刊;2010年15期
9 李文浩;;与“动_叠+补”组合相关的若干类型学参项[J];汉语学习;2010年04期
10 张淑洁;;关于韩国语补语设定问题的再探讨[J];大众文艺;2010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小宁;;“得”字句的限制条件[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沈阳;;汉语双动词(CAUSE系统)结构的识别和分析[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石慧敏;;汉语动结式的整合度高低及动结致使构式的典型特征[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周芳;;面向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补语研究与教学策略分析[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6 吴南;张丽锦;;4、5岁儿童心理理论和语言关系的纵向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陈星;;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的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熊瑜;;赣语樟树方言中“得”字的意义和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吴定川;;浅淡如何解决布依语翻译中的语法问题[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10 朱其智;;留学生汉语偏误严重度的考察[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武威市第十五中学 王春兰;做好中学英语教学衔接 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N];武威日报;2007年
3 张海庭 牟进军;“转”出一片新天地[N];烟台日报;2006年
4 刘慧 孙欣欣;谐音生造词汇随处可见 别让文化垃圾流行街头[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5 李大星;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的重大收获[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巍;语气词“了”的隐现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陈秀娟;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蔡丽;程度范畴及其在补语系统中的句法实现[D];暨南大学;2010年
4 周四贵;元明汉语介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郭晓红;《战国策》形容词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赵军;现代汉语程度量及其表达形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潘国英;现代汉语状语语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丽云;现代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银贞;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困难和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玲;维吾尔族预科生汉语完句成分学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颖;宣城方言结构助词及其相关成分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2 李楠;淄博方言的形容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宋艳;枣庄话状态形容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孟宪华;《醒世姻缘传》存在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贾琼;兴县方言语法中的几个问题[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范彦;湖南华容话完成体标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翟秋霞;“V成”的句法语义分析及“成”的虚化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子艺;类固定短语“X前X后”格式的多角度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尤素梅;后置标记“好了”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骆林娜;类固定短语“没X没Y”格式解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62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6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