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上古至近代汉语“上”、“下”的语法化

发布时间:2018-06-10 16:56

  本文选题:“上” + “下” ; 参考:《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摘要】:"上"、"下"的语法化经历了语法演变(由动词虚化为补语)和语义演变(由趋向性演变为动相标记)。"上"、"下"语法化的动因包括:人类认知方式及规律;语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泛化;语用推理;汉语双音化趋势与表意精确性的影响。语法化的机制包括:重新分析;类推机制;泛化机制;转喻和隐喻机制;主观化机制。
[Abstract]: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upper" and "lower" has undergone grammatical evolution (from verb deficiency to complement) and semantic evolution (from tendency to dynamic phase marker). " The causes of grammaticalization include: human cognitive style and law; the change of grammatical position; the generalization of semantics; pragmatic reasoning;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bisyllabic tendency and ideographic accuracy. The grammaticalization mechanism includes: reanalysis; analogy mechanism; generalization mechanism; metonymy and metaphor mechanism; subjective mechanism.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批准号06BYY036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萧佩宜;;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性[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路茜男;趋向动词“起来”的语法化动因与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张定;;枞阳方言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林源;唐永宝;;《水浒语词词典》补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卢英顺;;“上去”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高玉洁;;《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处置式[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叶建军;《金瓶梅词话》中的反问副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叶建军;《醒世姻缘传》中的反问副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叶建军;《醒世姻缘传》中的比拟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德峰;;用于将来的“动+了+趋”初探[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陈瑶;;“给予”义动词兼表“施受”的动因研究——以徽语祁门话的“分”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梁银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语法问题札记[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5 杨德峰;;以朝鲜语为母语的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山田留里子;;“动+起来”和“动+了+起来”——汉日互译中的一些对照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高桥弥守彦;;论动补短语“走进来”[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高桥弥守彦;;关于“过”和空间词的关系[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刘富华;黄玉花;;趋向动词语法化与对外汉语补语教学[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刘精盛;;释《诗经》“来”字[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六辑)——第八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刊之一[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庆冰;《祖堂集》完成体动词辨析[D];山东大学;2011年

2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卜雅娜;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万曼璐;《华阳国志》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武春野;“北京官话”与书面语的近代转变[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顺美;《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9 金道荣;论阿尔泰语法背景下的汉语“把”字句偏误的生成机制与教学对策[D];北京大学;2010年

10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曾检红;限制副词“只”与“X”的粘合[D];南昌大学;2010年

3 于卫平;“却”的语法化[D];温州大学;2010年

4 吴慧敏;《金瓶梅词话》称数法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5 楼浙琼;《新编五代史平话》程度副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6 王媛媛;《左传》位移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孔燕;《封神演义》处所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丹丹;《朱子语类辑略》中“来”的用法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秋玲;《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动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丽红;俄汉位移动词语义结构元素对比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力量;肖应平;;“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2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3 王敏;现代汉语“起来”的句法、语义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李永;一个动词核心"的句法限制与动词的语法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高秀雪;语法化及其语用动因[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8期

6 高增霞;从语法化角度看动词直接作状语[J];汉语学习;2004年04期

7 王寅,严辰松;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李建校,曹梦;趋向动词的语法化机制[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9 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10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华;趋向动词“上”语法化初探[J];东方论坛;2003年05期

2 李庆华;;转喻拓展机制对“上”的解释力[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1期

3 张s,

本文编号:2003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03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8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