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工作室的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模式
本文选题:创新工作室 + 语码转换 ; 参考:《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年09期
【摘要】:针对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实践问题,阐述了基于创新工作室的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意义,提出了基于创新工作室的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开展途径和方法。基于创新工作室的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不仅使学生处在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将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专业学习和知识应用中的作用。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ode-switching bilingual teach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actice and significance of code-switching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innovative studio,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developing code-switching bilingual teaching based on innovative workroom. Code-switching bilingual teaching based on innovation studio not only makes students in a relaxed learn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makes students really feel the role of language as a tool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JG09DB103) 辽宁省教育厅规划项目(20060137) 大连民族学院教改项目(T-016-06)
【分类号】:G642.4;H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永新,王洪斌,冯大同;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创新教育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张建光,杜国强,王国英;大学本科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01期
3 蔡明德;刘振天;刘玉彬;宋敏;李晓梅;;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晋建秀;陈艳峰;;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实践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2 王洪海;王志英;方静;李春利;;对高校“双语教学”的理解与建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3 高志杰;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2期
4 周旭东;;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与模式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9期
5 边旭;语码转换的动机研究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李海燕;;从信号察觉理论的角度分析语码转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刘彩霞;赖彦;;英语强势对汉语影响的语法欧化特征以及语用和学习问题[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吴舸;;语码转换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陈慧萍;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李茹;;语码转换顺应的动态双向性[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黄东花;;语码转换与外语教学刍议[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黄玲毅;;浅谈高校双语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鲁越青;李建法;;化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青兰;标记理论在错误评估中的应用—一项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刘爱华;劳伦斯作品中的语码转换[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3 韦娟;网络会话中的语码转换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霞;语言选择中的权力顺应性[D];山西大学;2004年
5 廖福涛;从功能视角评析小说《围城》中语码转换的人际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朴哲华;英/朝语码转换的适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赵晓光;英汉语码转换在中国杂志广告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4年
8 段艳玲;目标、教学、评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付思美;有关化学双语教学的初步研究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荔;国内语言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及语码混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2 孙锦茹;关于推进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06期
3 王鉴;多元文化教育的世纪论争[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1期
4 俞理明,袁笃平;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5 申沛,冯永平;推进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02期
6 杨立强,邓军;Seminar: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2005年02期
7 潘章仙;对我国双语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8 蔡明德;刘振天;刘玉彬;宋敏;李晓梅;;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9 包景泉;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03期
10 黄国文;;语码转换研究中分析单位的确定[J];外语学刊;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云龙;;The Analysis of Motivations for Code Switching[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6期
2 李丹;;语码转换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罗芳春;徐红梅;孙存志;;汉语广告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杨榛榛;;解读电视英语教学栏目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喻敏;;语码转换的研究意义与方法[J];成功(教育);2011年09期
6 贾慧灵;;家庭谈话语码转换剖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7 徐鹰;;论英语课堂藏族大学生语码转换的语言顺应性[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8 曾胤春;;电视女性谈话节目中语码转换现象探析[J];华章;2011年24期
9 茅丽莎;;管理学双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与双语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年58期
10 李辉;;语码转换与二语习得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章恬;;试论当前中文会话中的语码转换与换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王晓辉;王晓东;;汉英谐音语码转换现象探析——以2009年新年祝福语“Happy 牛 year!”为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玉彬;张树安;宋敏;李晓梅;;民族高校多层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俞玮奇 徐大明 南京大学文学院;国际双语学研讨会:展示双语学研究最新成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蔡虹;普通话推广大潮:方言的挣扎[N];北京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慧莉;中英双语者语码转换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王璐;中文小说和散文中/英语码转换的前景化特征[D];山东大学;2009年
3 崔东红;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申慧淑;城市朝鲜族语言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云彩霞;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中的语码转换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张虹;中文流行歌曲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宋琦;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语码转换现象的顺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经纬;双言背景下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利平;大学校园语码转换动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慧美;多语者奇偶数语码转换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周旗;话语与青年:从批评性语篇分析角度分析《校园王》中的语码转换[D];中山大学;2010年
8 胡海波;汉语情歌歌词中汉英语码转换的语域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徐伟霞;公益广告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范学敏;从顺应论角度分析现代电视剧中的汉英语码转换[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11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11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