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拒绝策略理论与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拒绝策略 + 理论 ; 参考:《外语教学》2011年05期
【摘要】:英汉拒绝用语的表征和视角均与社会距离、社会权力(支配力)、控制力、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我们将就社会距离、支配力和性别等方面进行研究。为了获得英语和汉语中关于拒绝用语更具说服力的信息,我们进行了基于一些实际调查的定量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本土汉语使用者和本土英语使用者都喜欢用间接的拒绝策略。
[Abstract]:The representation and perspective of refusal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related to social distance, social power (dominance, control, age, gender, etc.) We will study social distance, dominance and gender. In order to obtain more convincing information about refusal langu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we carried out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some practical surveys. Through data analysis, we conclude that both native Chinese and native English users prefer indirect rejection strategies.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唐玲;汉语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表层策略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10期
2 潘敏;英汉言语行为中的拒绝策略对比研究[J];黑河学刊;2005年05期
3 曲卫国,陈流芳;礼貌称呼的语用学解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4 吴建设;拒绝语的表达方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易洪川;汉语的礼貌原则与交际文化[J];语文建设;199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利锋,徐惠娟;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谈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陆荣荣;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张礼,衡桂珍;广告语与前提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凌来芳;面子保全论与《红楼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仇莉;论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刘晓萍;;英汉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高红云;英语修辞格的语用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陈芙蓉;试论语境中的语义理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陶原珂;;语义解释和语境解释的分合与配置——以法汉词典和英汉词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许玉军;;从礼貌准则看汉英语言文化的语用差异和对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秋端;;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陈雅婷;;英汉习语互译中的语用失误与语用等值[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李颖;;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Yu Junping;英汉双语词典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英文)[A];亚洲辞书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7 戴雪梅;;中国与英美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异质性[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Zhang Xinhong;[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2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国辉;英汉请求策略理论与实证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新天;汉语间接表达的主要类型和手段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唐灵芝;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许菊;关联理论与交际[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庞影平;外语学习中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吕波;[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6 赵伟;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7 何红;[D];郑州大学;2000年
8 周漓云;从语境角度分析英汉互译中语言的得体[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李芳;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李怀奎;语用能力与礼貌原则[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桂芝;英汉间接语言现象语用对比分析[J];福建外语;2000年01期
2 王立非;二语学习中施为性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陆萍;“面子”与言语交际[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许汉成;弗罗尔金娜隐含观点述评[J];外语研究;2002年02期
5 马月兰;从语篇表层谈中、美拒绝策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姚俊;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7 丁凤;汉语请求言语行为中的性别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王烈琴;论性别语言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陈融;英语的礼貌语言[J];现代外语;1989年03期
10 曲卫国,陈流芳;论传统的中国礼貌原则[J];学术月刊;1999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斌;辞书与学理:三部重要辞书的缺失[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2 刘浩军;理论文章忌“五病”[J];世纪桥;2005年03期
3 王锁栓;李彦武;;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简述[J];语文学刊;2006年06期
4 雷志梅;;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袁慧;走出普通话教学误区之我见[J];长沙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6 张强;沈兴安;江火;;我国神经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2005年06期
7 涂沁;;高校旅游专业双语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科技广场;2007年02期
8 安奉先;成人高校写作教学必须重视写作实践[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9 丁新华;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李逸安;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胜利;基于语料库的当代汉语剧本中作为面子威胁行为的请求拒绝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潘卫民;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兆国;梁启超的翻译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8年
2 李娟;中美电视剧中拒绝策略的跨文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萃;中美电影和电视剧中拒绝策略的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4 黄莹;汉语中拒绝请求行为的性别差异探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董晓燕;汉英拒绝策略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6 应丽娜;中国青年拒绝策略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樊敏;中英本族语者拒绝策略的跨文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谷慧娟;拒绝行为中的文化差异[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马琰;美国中学生汉语拒绝言语行为习得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潘敏;英汉言语行为中的拒绝策略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30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30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