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歇后语研究新论——心智哲学的观点

发布时间:2018-06-20 18:38

  本文选题:歇后语 + 意向性 ; 参考:《现代外语》2011年04期


【摘要】:本文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歇后语程序分析图"对歇后语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心智活动进行描述,尝试从心智层面揭示歇后语产生的动因。研究结果表明,歇后语的产生肇始于话语主体的意向性。意向性确定了说话人的意向态度(谑趣)和意向内容(后语),后语所表达的物理事件伴随着人们既独立又依赖的心理属性,心理属性随附于物理属性但不能还原为物理属性。心理属性引发我们关于该事件的一些感受和认识,这些感受和认识经过一定的删选和调整后最终涌现为一种具有新颖特质的语言表达——"前言"。"前言"和"后语"两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歇后语。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sophy of min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ental activities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Xiehouyu by using the Analytical Diagram of Xiehouyu procedure, and tries to reveal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Xiehouyu from the mental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mation of Xiehouyu originates from the intentionality of discourse subject. Intentionality determines the speaker's intention attitude (banter interest) and intention content (postlanguage). The physical events expressed in the latter language are accompanied by the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which are both independent and dependent. The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are attached to the physical attributes but cannot be restored to the physical attributes.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lead us to some feelings and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event, which, after a certain selection and adjustment, eventually emerge into a new linguistic expression with new characteristics-"Preface". The two parts of preface and hindsight constitute a complete exposition.
【作者单位】: 湖北民族学院;河南大学;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研究项目(编号:2010Q083)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2009B10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为群;汉英亲属称谓词的翻译方法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任宏权,胡涛;高校学生体育动力浅析[J];安徽体育科技;1997年02期

3 王强;企业失败定义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金妍妍;“另类童谣”引起的哲学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5期

5 樊秀荣;关于侵犯隐私权行为问题的思考[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6 陈颖;关于编辑职业道德的思索[J];编辑学报;1989年02期

7 杨绍林;ABB式形容词的读音规范问题[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4期

8 戚攻;网络社会的本质:一种数字化社会关系结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吴雁平;转型期的机关档案工作[J];档案管理;2003年02期

10 冯兴耿;关于航海定义的逻辑思考[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Yu Junping;英汉双语词典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英文)[A];亚洲辞书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莫江平;;对党内团结与党内和谐关系的思考[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吕红;周祥瑜;;高等职业院校特色办学的新举措——以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A];2007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中国·青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2 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3 孔祥军;新闻精品:一种理论建构和组织文化的框架[D];复旦大学;2005年

4 袁文倩;西部经济增长方式与生态环境的保护[D];西北大学;2006年

5 雷龙乾;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D];北京大学;2000年

6 杨树桢;实践活动评价论[D];中共中央党校;1996年

7 周峗;“应当”的法哲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李镜儿;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田晓云;论国际商事惯例及其适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何善亮;有效教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春梅;关于教育创新的理论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卢法斌;山东省高中英语教师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莉;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路俊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女子体操专修课程模式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赵蓉涛;汉魏六朝小说中的汉武帝故事[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相光;网络文化对广州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关于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韩光军;关于认定丢失枪支不报罪的若干问题[D];湘潭大学;2003年

8 吴克炎;英汉互译过程中修辞效果的遗失与保持[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晓伟;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及其完善[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张楠;论我国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D];吉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蔡曙山;;再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兼论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的发展[J];学术界;2006年04期

2 涂纪亮;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5期

3 徐盛桓;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刘辰诞;论元结构:认知模型向句法结构投射的中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若修;歇后语简释(选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1期

2 温端政;;关于“歇后语”的名称问题[J];语文研究;1980年01期

3 郑伯成;;浅谈歇后语的群众性[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4 朱东礼,朱锡眉;歇后语探源[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5 何玉麟;;歇后语与戏曲血脉相连[J];中国京剧;2006年08期

6 山佳;;北京新生的歇后语[J];北京纪事;2007年02期

7 ;关于过年的有趣歇后语[J];中国民兵;2010年01期

8 姜艳萍;;人物歇后语浅谈[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9 刁统菊;《聊斋俚曲》中歇后语的运用[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0 徐志民;刘裕莲;;歇后语与隐喻[J];修辞学习;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之伟;;谈歇后语及其修辞、语法功能[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2 姚景良;;试说闽南特有的歇后语[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曾贤模;;歇后语的认知语言学初探[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刘禀诚;;歇后语论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安娜;刘海涛;侯敏;;语料库中熟语的标记问题[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孟繁杰;;试析惯用语的典型性与非典型性[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何霞;;从习语类词典来看西方文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温端政;王海静;;论“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建设中的相关问题[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希杰;;序言[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10 宋潇潇;;交际意图与认知语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志伟;以茶为题的歇后语[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2 兰卡才让;浅析藏族谚语翻译中的几个问题[N];黄南报;2007年

3 姚学文;“汉语桥”决出前10强[N];湖南日报;2008年

4 侯晓斌;“首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在并召开[N];山西日报;2007年

5 章红雨;《现代汉语小语典》配多媒体光盘扩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6 记者 李晓芳;《新华语典》编纂工程正式启动[N];山西日报;2010年

7 记者 吴锦才;规范词典出齐[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8 记者 魏伟生;海丰音字典出版发行[N];汕尾日报;2008年

9 ;曹先擢的辞书观[N];山西日报;2010年

10 孙毕 上海辞书出版社;词汇学-语汇学-词语学:语汇学史的螺旋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2 缪俊;现代汉语句嵌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沈玮;论汉语俗语的文学图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高岑;语言、心智与世界[D];山西大学;2004年

5 王志栋;语用要点识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6 朱涛;结构·功能·符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刘琼;虚构的语言哲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周琳娜;清代新词新义位发展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王海凤;蒙古语熟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蔡心交;越汉成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清亮;《红楼梦》中歇后语运用的顺应论阐释[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2 高竹;隐喻视角下的歇后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凤;同喻歇后语生成机制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4 宋佳;人物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张苏亚;动物型歇后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赵秀琴;汉语歇后语的理解[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7 周晓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歇后语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曹晓燕;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歇后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许家群;目的论视角下的歇后语翻译[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王振华;语篇的意向性[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45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45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3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