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的功能看公民个人语言能力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选题:语言功能 + 个人语言能力 ; 参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过去我们对于语言能力的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具有片面性,欠深刻。其实,语言能力是人最基础的、最核心的能力和素质之一,是人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这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日益彰显。从语言的思维功能、认知功能、行为功能、社会文化功能等视角来考察,对此会有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语言能力为个人立身之本,国家民族攸关。
[Abstract]:In the past,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us and value of language competence was one-sided and not profound. In fact, language competence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and core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of human beings. This is increasingly eviden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thinking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behavior function, social and cultural function, there will be a deep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is. Language abil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dividual, the nation is at stak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国家语言文字发展战略研究”(10JZD0043)的阶段性成果 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我国语言文字发展现状研究”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顾曰国;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诠释与批判[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年01期
2 张子宏;;交际语言能力理论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超;;双重孤独之后的幻影——谈《聊斋志异》中的狐鬼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赵曦;赵洋;;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6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7 蔡庸礼;;写作文化精神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8 王晓岗;;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第一原理吗——对文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想法[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杨增和;论佛教对日本物语文学思维图式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李恩来;符号的世界——人学理论的一次新突破——恩斯特·卡西尔人学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晓春;;《清语易言》的语言学价值[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林丽;毕玉德;;越南语给予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和层级分类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3 陈胜祥;;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艾翔;;换个符号,美在人间天堂——浅析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符号[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5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韩云波;;论大陆新武侠的文化先进性[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珂;;新诗要适度重视音乐形式高度重视排列形式——新诗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举隅[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彬;向茂甫;;教育学史在我国的演进和发展——学科制度建设的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申仁洪;;论柏拉图的课程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申仁洪;;论中世纪基督教课程理念的演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褚连波;湘西文化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淼;中学生反思性数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祝孚;传统鱼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黄圆圆;《老友记》幽默对白的语用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陆晓燕;修辞学视阈下英汉声韵和押韵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娟;框架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鹏燕;汉语抱怨语的性别语用比较[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蒲香;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冠连;语言功能不完备原则的启示[J];外语学刊;1995年01期
2 湛朝虎;试论批评话语分析的若干问题[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张娜;;语言功能理论和功能途径的文本类型学述评[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陈怀志;语言在人对世界认识中的意义[J];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徐国辉;;环境、情感与外语教学[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06期
6 司显柱;曾剑平;;语篇:功能 类型 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7年01期
7 何向妮;;从认识视角看隐喻的语言功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史小芳;;非言语行为与跨文化交际[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徐晶凝;关于语言功能和言语功能——兼谈汉语交际语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10 粟向军;;英语重音与汉语轻声——词汇层次上的功能比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扬锦;;语言的共性研究——英汉语“上”、“下”方位隐喻所反映的语言共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崔江宁;;儿童范畴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的研究——三岁儿童的个案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王德福;;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功能理论[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吴爱芝;;概念合成理论中的概念解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赵爱萍;;认知科学背景下的词汇加工及其深度习得[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方环海;郑元林;;语言机制与脑区功能的动态结构分布关系述论[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戴昭铭;;语言功能和可能规范[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韩红;;“语言国情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化语言学”之比较考察[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10 张勇;;论语言符号的社会功能[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嘉璐;关注爱护祖国语言的规范和健康[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教授 周国炎;“一种语言的消失等于一种文化最核心部分的消失”[N];贵州民族报;2008年
3 杨元崇;濒危语言亟需保护[N];团结报;2005年
4 钱乃荣;请让方言继续存在[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5 记者 杲文川;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召开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王庆环;大学语文在高校呈“复兴”之势[N];西部时报;2007年
7 沈锡伦;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8 远猷;努力拓展华文教育新途径[N];人民日报;2007年
9 刘凤侠;交际法教学特征探析[N];吉林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于博 实习记者 路越;神经语言学:“说出来”的脑科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燕;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3 王振华;介入:言语互动中的一种评价视角[D];河南大学;2003年
4 黄缅;相邻关系—汉语反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6 徐玉臣;“语境——纯理功能耦合假说”的多维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谌莉文;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金晶银;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宝音陶格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蒙古语熟语[D];内蒙古大学;2012年
10 王召妍;对外汉语课堂教师互动调整有效性研究:语码转换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华;隐喻与反讽的语用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2 程呈;认知转喻在语篇衔接与连贯中的体现[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3 张莉;口译中的长时记忆—提高长时记忆表现的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李娜;英语名祖词的文化和认知研究及其对汉语名祖词研究的启迪[D];东华大学;2009年
5 石轶兰;“介词+N/NP+方位词”中方位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笑菊;转喻的认知语用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邹春宇;趣味短信语言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谭蓉蓉;模因理论对语言功能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9 刘可;[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10 陶敏;从语言功能角度看唐诗的可译与不可译[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52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52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