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解放汉语:白话文引发的语文论争与汉字拼音化运动论证策略的调整

发布时间:2018-06-25 12:31

  本文选题:语文革新 + 白话文运动 ; 参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摘要】:中国近代语文革新运动以"言文一致"为目标,同时包括了文体层面的白话文运动和文字层面的汉字拼音化运动。二者既相互支援,又彼此竞争。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的迅速推广引发了一系列围绕汉语发展水平的论争。经过讨论,新文化人达成了共识:汉语可以适应现代生活,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在此情势下,拼音化论者提出:汉语的不足应由汉字负责,要解放汉语,推动真正的白话文,必须废汉字。这就突破了拼音化运动自清末以来从汉字论汉字的思路,为拼音化思想增添了一个新的论证视角。这一事例提示了一个动态的"思想生态圈"的存在。注意"思想生态圈"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一个时代某一论域中各种主张的互动对某一特定主张的影响。
[Abstract]:The Chinese reform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aims at "the unity of speech and writing", including the vernacular movement at the stylistic level and the pinyin movement on the character level. The two support each other and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After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rapid promotion of vernacular Chinese has led to a series of debates about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fter discussion, the new cultural people reached a consensus: Chinese can adapt to modern life, but there are obvious shortcomings. In this situation, the pinyin theorists put forward that Chinese character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eficiency of Chinese, in order to liberate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promote the real vernacular writing, it is necessary to abolish Chinese characters. This breaks through the thinking of pinyin movement from Chinese characters to Chinese characters since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adds a new argument angle for the thought of pinyin. This case suggests the existence of a dynamic "ideological ecospher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of the "ecological circle of thought" is helpful for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ideas in a certain domain of an era on a particular proposi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2012年度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skgt201204)
【分类号】:H1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彭春凌;;以“一返方言”抵抗“汉字统一”与“万国新语”——章太炎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论争(1906—1911)[J];近代史研究;2008年02期

2 桑兵;;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永国;;国民革命运动与文化的现代启蒙[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周宁;;北洋政府时期省立安徽大学的筹办与纷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沈素珍;;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德治”与“和谐”——以《大学》为中心的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陆发春;;新文化与新生活:以胡适及《新生活》周刊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钱雯;;历史与人:鲁迅小说的两个关键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徐希军;胡适对苏联外交的评判——以对华政策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7 吴汉全;;高一涵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努力方向[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8 武吉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价值实现观探析[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9 龙长安;高力克;;联邦制、国家统一与两种话语之争——对近代中国联邦制论争的回顾与思考[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10 苏全有;;论清末的省界观念[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彬彬;;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杂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徐改平;;作为共产党同路人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4 冯雷;;“佳期已过”的记录与慨叹——论王夫刚的诗[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宗先鸿;;《爱弥儿》的传入及对中国近现代作家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6 孙越;;法语中的汉语借词现象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粟尚正;;从“治天下”到“比天大”——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探析[A];伟人智慧 强国丰碑——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毛世桢;曾玉萍;沈倍蕾;;普通话语调研究综述[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贾蕙萱;;留日三杰与辛亥革命——兼议宫崎滔天的鼎力襄助[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104期)[C];2011年

10 罗国辉;;社会改革与关注民生——孙中山与社会救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8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曾婧婧;中国央地府际科技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楠;贺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国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研[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春志;民国文官抚恤制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宁;儿童的确立[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二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谷崎润一郎在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文文;二十世纪初中国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念发展进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杜成煜;见证历史的个人书写[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秀冰;李昂小说的乡土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元康;;胡适史料补阙[J];民国档案;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泉;;语言革新与新学统的建立——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学术语言特性[J];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03期

2 曹琴;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白话文运动[J];社会科学家;2005年04期

3 陈平原;;“演说现场”的复原与阐释——“现代学者演说现场”丛书总序[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年05期

4 雷晓敏;;对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再认识[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宋以丰;;《论翻译》中鲁迅对于严复的评价考辩——兼与王秉钦先生商榷[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齐瑞星;;中国语文的现代化进程[J];才智;2009年23期

7 郑海麟;;黄遵宪与中国的语言文体改革[J];文史知识;2008年09期

8 邓伟;;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方言文学语言——论清末民初文学语言建构中的若干逻辑[J];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9 张延俊;;论《文学书官话》的影响[J];殷都学刊;2011年01期

10 ;白话文运动中的一出“双簧”[J];语文建设;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周有光;;文字改革(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更新稿)[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彭泽润;丘冬;;现代汉语词典和字典编写思想的现代化[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李宇明;李开拓;;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八次学术会议上的讲话[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4 张祖荣;;论校园写作文化与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创新——以北京大学校园写作文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f ;文言、白话:母语教育的共同资源[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2 谢迪南;为恢复汉语的优雅而呐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3 韩少功;现代汉语再认识[N];文汇报;2006年

4 贺芳 闫志敬;朱自清先生与语文现代化[N];伊犁日报(汉);2010年

5 杜守仁;应重视培养学生口才[N];光明日报;2007年

6 阿计;国语呼唤尊严[N];江西日报;2001年

7 周有光;中国语文的现代化[N];人民日报;2003年

8 吴锡平;带汉语回家[N];扬州日报;2005年

9 丁咏静;别让汉字沦陷在网络时代[N];保定日报;2006年

10 吴锡平;拯救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春阳;白话文运动的危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2 朱一凡;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1905-1936)[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彭发胜;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D];北京大学;2008年

4 田荔枝;我国判词语体流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存毅;林白水与中国白话文运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兆宪;五四时期白话文翻译活动在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3 董洪杰;“高”类非典型比较句及相关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沛生;近代国语运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顾忆青;翻译史视野中的报纸副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牟文杰;汉语句法欧化的描述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尹鹏;多元系统视角下的转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代颖慧;《彷徨》的语言问题[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寿敏霞;从操控理论谈儿童文学翻译[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10 梁晓茹;胡适翻译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65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65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9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